北京市哲学会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活动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生成与文明逻辑”学术讲座圆满举行

屈文鑫

2022年12月9日晚上19:00-21:30,北京市哲学会及覆盖联系社会组织以线上模式召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生成与文明逻辑”讲座。本场讲座由北京市哲学会、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主办,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北京长策经济研究基金会、北京博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北京市董辅初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北京海陆经济发展安全战略研究中心协办。此次讲座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秘书长杨洪源老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人。

本场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老师李灵婕主持。李灵婕老师按讲座进程依次介绍了本场讲座的出席和与谈嘉宾,他们分别是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文兵,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师生宣讲团成员兰洋,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团委博士生讲师团成员、北京市哲学会党建岗秘书屈文鑫。

1

杨洪源副教授依次就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说。首先,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提炼以命运共同体为标识的人类文明概念。一方面,作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从倡议到理念直至升华为思想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它超越了纯粹价值观层面,蕴含着兼具历史性与进步性的文明逻辑。

杨洪源副教授从四个方面阐释把握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的内在逻辑。一是,解答时代之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出场,经历了从“分析判断”上升为“总体观念”的环节,即从“命运共同体”概念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二是,洞察时代之变:打造“五大方面”的总体布局,即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提出了以打造“五大方面”总体布局为主要内容、原则和方法相统一的行动纲领。三是,回应时代之需:建设“五个世界”的总体路径。四是,引领时代之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逻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有助于人类进步和文明新形态的开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准确把握了全人类共同价值。

在与谈环节,两位与谈人分别就杨洪源副教授的讲座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兰洋老师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世界历史出现了全局性和根本性的转变的背景下做出的战略选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体性内容和关键性变量,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具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历史意义。我们要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本结构、动力机制、制度构成和本质特征等内在机理进行研究,进而在文明论的视野中,揭示西方现代文明面临的困境,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及其人类性价值。我们走出了一条区别于、超越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一种区别于、超越于西方现代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光明前景。

2

屈文鑫博士从二十大报告文本出发,以共同体与个人、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部分开展论述,分别由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出发,深入探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屈文鑫认为,首先,要强调要回归马克思文本本身,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中寻求他们对共同体与个人关系的分析。通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三形态论”,我们可以看到其略述的“共同体”发展历史。其次,应从实践维度进一步理解习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应历史维度层面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只有用“世界历史”的眼光观察人类历史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意愿。

文兵教授在最后总结时对本次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通过杨洪源老师和两位与谈人的具有相当高度和深入的阐释,开阔了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视域。此次精彩的学术报告,吸引了近三百人线上听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