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市哲学会学术前沿论坛

暨“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研讨会召开

屈文鑫

由北京市社科联主办,北京市哲学会承办的“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学术前沿论坛于2021年12月25日在北京市社科联报告厅举行。为配合北京市疫情防控举措,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召开。出席线下会议的嘉宾和报告专家有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同志,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张淼同志,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崔占辉同志,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志伟教授,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杨学功教授,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文兵教授,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哲学系丁四新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费多益教授,北京市哲学会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史红教授,北京市哲学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李海峰副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王玉峰研究员。参加线下会议的还有2021年北京市哲学学科学术发展报告项目组成员,2021年北京市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部分当选人,以及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北京市社科联提供技术支持,本次论坛同时开通了线上直播,北京市哲学会部分理事会员在线上参加。论坛开幕式由杨学功会长主持,牛青山主席发表致辞。主题报告分上午和下午两场,共有6位专家学者作主题发言,每位专家报告时间45分钟,研讨互动15分钟,围绕“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

1

在开幕式上,牛青山同志代表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进行论坛致辞。他强调了哲学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论坛主题“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反映了首都哲学界在新时代繁荣复兴中国哲学的强烈愿望体现了高度的使命担当和学科自觉;希望学会切实以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在新的征程上,努力团结凝聚同行学者,推动学会建设和学科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应有贡献。北京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将一如既往地为学学的发展建设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

1

上午的主题报告由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文兵主持。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志伟首先做了题为《视域融合: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当代哲学的历史使命》的报告。他从哲学解释学“视域融合”的观点出发,将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扩展到文明和文明之间的对话,扩展到历史和未来之间的沟通。张志伟教授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将哲学解释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方法,着重探讨了如何以共同价值观来凝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底线共识。

 

3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费多益发言题目为《快变时代的哲学作为》,提出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哲学自身如何存在的问题。费多益教授指出,哲学上思考的重点,不应该是包办代替诸如人工智能业界的思考,去决定那些具体性的规范和技术问题,而应该是确立这样的目标和原则,即制造和掌控人工智能的人,怎样选择和守护应有的价值底线。她以一种流行的进路——实验哲学为例,进行考查和分析,强调哲学以超越实证和经验的论证以及前提性的反思而区分于科学,哲学应在起起伏伏的变幻中反观哪些东西是永恒的,探寻隐藏于现象外表的实质以及事物背后的终极效果和终极原因,保持一种形上层次的思考和判断的独立性。

4

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学功发言题目为《当代中国哲学如何贡献普遍性思想——从“金岳霖命题”谈起》,介绍了何谓“金岳霖命题”,追溯“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缘起、流变和争论,找寻该问题的正解,梳理了普遍性的三种类型及其论证思路,探讨了当代中国哲学贡献普遍性思想的可行路径。杨学功教授提出,金岳霖命题可以概括为 XX在中国”还是“中国的XX”,而“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一个真实而被误导的问题。他强调,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在中西哲学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条件下做“中国哲学”,除了对话比较,我们没有其他手段;而对话比较不应走向对特殊性的自恋,而应朝向普遍性提升。他认为,预成的或先验的普遍性是虚幻的,抽象的或归纳的普遍性是书斋的案头工作,对话交融中生成的普遍性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因此,只有清醒认识“古今中西”的历史时空和精准把握“双文化时代”的价值坐标,面向普遍的哲学问题,实现中西马三种哲学资源的对话与融合,才能建构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于时代特征的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哲学理论支撑。

2

下午的主题报告由北京市哲学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李海峰副教授主持。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丁四新的报告主题为《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建构和当代面向》。丁四新教授梳理了作为学科的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指出了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他认为,百年来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和研究经历了理念—摹仿(民国至1980年代)和主体性建构(1990年以来三十年)两个阶段。主体性的建立是必要的,是中国哲学展开真正对话的前提;中国哲学的当代面向是对话和思想创新,当代中国哲学应当以对话模式展开研究和思想创新,应当在普遍性的哲学观念中为全人类贡献大智慧。中国哲学发展的终极指向是作为特殊身份的“中国”标签的自我消融。

 

6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市哲学会副秘书长史红发言题目为《当代中国美学的景观与问题》,她认为当代中国美学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美学景观,派别林立、观点各异。同时,她指出了美学界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缺乏问题意识、缺乏理论深度、缺乏批判精神、缺乏形而上追问等。史红教授强调,发展中国美学要研究中国传统的审美范畴、审美心理、审美观念和审美思想;要研究中国美学的精神、中国美学品格、中国美学形态,建立中国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把中华美学的传统特色和文化精髓与时代相结合,让中国美学为民族复兴的人文建设服务。

7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玉峰发言题目为《古希腊哲学对未来中国哲学发展的一种启示——从柏拉图哲学中一种认识论上的飞跃来看》,阐释了当代中国哲学的世界历史处境,从柏拉图主义出发分析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提出了从美学到哲学、从数学到哲学两条上升的路径,以及拉图主义对中国的哲学发展的启示,尤其是在教育体系方面,要加强理论数学和加强美育。

8

在提问互动环节,与会学者和研究生围绕视域融合的文明形态及价值理念、科技发展与自由意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当代中国哲学的时代特征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9 10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此次论坛不仅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具有深度的研讨,而且体现了中西马及美学、科技哲学的对话与融合。最后,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张淼同志对会议的形式与内容做了充分的肯定,并表达了对学会学科建设的祝福与期望。北京市哲学会会长杨学功教授再次对北京市社科联的支持和专家同学的参与表示感谢。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文: 屈文鑫

图:文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