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诗剧《普及美学原理》观剧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召开,由北京哲学会美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邱伟杰导演、编剧的诗剧《普及美学原理》,就诗剧的艺术性、思想性、影响力,普及美学的本质、功能与任务,普及美学的现状与问题,普及美学的教育与传播的完整体系结构,普及美学实施的方法与途径等学术前沿性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这是继2020年北京哲学会美学专业委员会在国家图书馆召开“普及美学原理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年度盛会。
本次观剧研讨会分两部分,上午在国图影院观看诗剧,观众鱼贯而入,济济一堂。因受疫情防控限制影票数量有限,不少观众只得抱憾离开。下午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召开,由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北京哲学会美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史红主持。
邱伟杰先生在会上发言
诗剧导演、编剧邱伟杰首先发言,号召大家怀有时代问题意识,要从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家需要的大局下看待普及美学发展的迫切需求,并静心思考中国文化自信的逻辑基础。邱伟杰首先指出,美学应该是战斗力、生产力,是需求发展的核心要素。需求的单一化单向度可能给我们带来生产工业和生产的审美标准单一化,导致市场缩小,而不是把市场扩大做大。在归真美学的思考下,我们需要对东方品质学的一些方面做出探索。而诗剧《普及美学原理》便是秉持普及美学品质化发展路径在艺术领域做出的探研,而且普及美学也是知行合一观念的实践表现,深藏广阔的实践空间。其次,邱伟杰指出自己践行的普及美学是一项系统性的严谨工程,他很早就在浙江金华成立了普及美学公益基金会来推动普及美学事业,支持普及美学的研究、教育与传播工作,他也愿意以毕生的精力奉献在普及美学的学科建设上。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王旭晓指出,邱伟杰用诗剧的形式来作为美学普及的途径是一种创新性尝试。她认为普及要有方法和途径,并同意导演的阐释的观点——“把一座冰山(学术著作)和一座火山(诗歌文学)框限在一个糖果盒(舞台)里,既要有艺术性,又要精彩好看”。观影后她感触颇多,认为这种尝试就是为了美学的主题,并且要赞赏那些做美学且现在总在积极做的人。她还以自身的美学实践工作为例,号召大家积极参与美学普及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王文革教授受普及美学研讨会的主题启发,从具体的“天籁”现象说起,提出要把感知和常知统一起来形成真知的观点。有了真知才有真行,真行就体现在对自然的欣赏、尊重和顺应。我们美学普及的意义和路径就在于要化抽象为具象,变常识为真知,从而通向知行合一。
北京外交学院汉语教研室教授唐骅感叹,看完诗剧感受颇深,认为整部剧体现出的是一种浪漫主义风格,体现了人性的光辉,这是美学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他随后也以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社会艺术实践经历为例,阐述着一直在践行的美学普及工作。
北师大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教授,北京哲学会秘书长李海峰说,北京哲学会会长杨学功教授因在外出差而不能到场,杨会长说“诗剧《普及美学原理》是美学探索的尝试,其经验应该加以总结和提升”。李海峰教授接续谈了自己的感受,普及美学就是要不忘初心、守住初心,并且要传播这种精神,要让更多的人在经济发展后从单面的经济人能够升华为丰富的美的人。普及美学的提出回应了时代要求,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我们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普及美学在该方面提供了一个方案,使人成为多向度的具有充分的美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活生生的立体丰富的人。她认为诗剧感觉是柔和的,融汇中西哲学源头的智慧,结合了传统舞台与西式戏剧的元素,探索了对于光明美好的追求。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教授程广云也认为“普及美学是一种新的美学范式”。同时,他是怀有“一部学术著作怎么能够搬到舞台上”的预期来观剧的,并且还询问了携伴而来的观影学生,并得到了很好的反应。程广云教授以研究哲学为主业,他探讨哲学与戏剧之间的渊源关系,认为二者相伴而生,而最早的哲学是以诗歌的形式展现而不是戏剧,“哲学和戏剧之间他们共享的就是一个对话问题”,到亚里士多德时对话有合唱部分,但戏剧与合唱也有着本质化区别。合唱是同质性的,戏剧是异质性的,需要有戏剧冲突。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魏家川教授从感性之美学到感应之艺术的角度,来探究诗剧《普及美学原理》的顶层设计与底层代码。他从“在诗剧诗性语言信息洪流与舞台表演中复活身首异处的学术与艺术”“在美与美学中感悟人和人类的初心与本色”“武神美少年与美少女”“酒是我家乡,不愿在异乡”四个维度审视了诗剧的魅力与艺术张力。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家张广天认同杨学功教授和程广云教授的观点,认为普及美学首先不是一种推广工作,而是一种新的美学。美是先验的,本来美是天赋,是讲本体论,实践论是进行推广传播,这两个问题要分开。我们既要回到理想主义美学的视野中,同时又要在实践生活中发现各种可能性的方法,拥有更广阔的审美方法论。张广天认为,我们观看诗剧《普及美学原理》以后,产生一些启发,思维活跃了,那么它就促进了我们的研究工作。对于探索手段而言,这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游戏的,也可以是登山的,不一而足。邱伟杰的诗剧恰恰是以一种新的方式为我们开拓了做学问的新鲜局面。
中国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导张磊对这部诗剧作品中的音乐进行了细致解读,他把剧中重要的音乐和声音元素拎出来作了细致的文本分析,并以观看这部诗剧的质感体验来解读诗剧中的音乐符码。张磊发现,当邱伟杰进入到艺术领域艺术作品之后,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艺术感受。他认为,诗剧《普及美学原理》从人物设定到剧情推进,全部的音乐设计铺排皆构思缜密、精妙绝伦。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郭建南研究员谈了普及美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框架下的作用和意义。在中国历经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之际,面对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适时提出文化自信,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我们发展的总目标。而普及美学汲取我们党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起就一以贯之的推动文化建设的思想精华,围绕本来美、本质美、品质美、大众美构建的学科体系,围绕从人民中来、到大众中去提出的实施路径,为这一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逐渐成型的方法论。普及美学的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推进,将推动文化自信的筑实,推动传承和创新中华之美。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宋声泉谈了自己的观剧感受,声称在看了这部剧以后特别震撼,认为看剧是一个剥夺与恢复的过程。在剧中,他看到了佛家的东西,也看到了道家的东西,不断地在给予你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剥夺你,然后最后恢复自己的本心本性。宋声泉称,观剧看到的是自己,他没有资格和理由把自己独立于人类之外,小丑竟然是他自己,这就是他观剧结束之后感觉特别惊心动魄的地方。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方所教授彭笑远认为,美学普及在高校的实践路径中建议适当在公共必修课当中加入美学或者美育的课程,通过开设与之相关的这些公共选修课是一个重要的实施路径,目前高校社团是较好的方式和途径。最后,他满含惊叹地评论诗剧《普及美学原理》全篇“不说人话”,这种神神叨叨特别有意思。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易晓明指出,邱伟杰的工作极具时代敏锐性,他抓住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美的主导性作用。诗剧《普及美学原理》的出现既是戏剧事件、文学事件,也是学术事件,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杆。易晓明教授通过系统梳理莎士比亚、亚里士多德等关于真理性的展现,认为诗剧《普及美学原理》饱含真理性。并认为邱伟杰能做出这种跨界,是很多学者没有行动能力做出来的,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件,它代表了未来各个领域的融合趋势。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哲声称,在我们习惯性认知或者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中,一个人求仙问道往往是通过上山,但这部诗剧却始于七位武士下山,他们下山却又是为了真正上山,达到正如他们最后集体唱诵的那样:“美之神引领我们上升”,此时无论他们肉身置于何处,他们的求仙之路都已然圆满,问道得道求美至美。对于剧中人而言,这是一趟由下山而上山的美学历险;对于剧作者而言,这次创作的实验性意图也是知行合一的美学表达;对于旁观者而言,这是一场经祛魅而“去美”的美学解放,一些遮蔽的东西被驱散了,一些本来的东西被唤醒了,七个武士的自我救赎史仿佛在发表一篇向美而生的战斗檄文。作为观众杨哲感受到清晰有力的召唤:去吧,去美吧,这就是本来的你!她对普及美学的理解,只能借用、改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名句来表达:普及美学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普及美学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武当传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监高天晨认为,中国美学侧重体验性,注重一个“通”字。所谓“感而遂通而知天下故”。所以关键是感知的训练,获得美的全息立体感受。中国文化的本意在于触类旁通,而非分科而学的阻断。中国之艺术,是反观和抒发情感意识,整顿思维,表达生命态度。中国艺术的本质,是表达生命之律动。普及美学,恰恰可以将不同艺术体验融合而各有侧重,进行互有联通。
北京琴童天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始人焦健认为,整体诗剧的音乐是激情而浪漫,激昂动听的旋律配合,剧情此起彼伏,感人肺腑,称得上是美的盛宴,不愧是当代艺术舞台的神来之笔,为《普及美学原理》起到示范效应,对实现文化自信的新美学具有指导性意义。同时焦健认为,音乐题材的多样性丰富了剧情的层次美,主题音乐的独特性彰显了诗剧立体感;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凸显了时代正能量;民族乐的独有气质,塑造的人物精神气节,交响乐的恢弘气派烘托了诗剧高潮迭起。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郭小霞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学术史脉络进行了简单梳理,认为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日趋丰富和深入,与此同时,研究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转变,研究精神也有了升华。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沈翔宇分析认为,柏拉图的美学观首先是强调见证神意,其次看重人的位置。中世纪时期的唯一神论美学,缺乏对人的关注。文艺复兴时期实现了人性的解放。近代在科学主义观念的影响下,过度强调整体的进步,忽视了差异化个体的不同审美。因而对于美学普及而言,一是强调审美的多元,既发现自身的天赋本来美,又认识到他者的本来美;二是强调单一个体审美的多样性,认识到个体的审美是流变的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李佳玮认为,诗剧将学术作品以实验戏剧的形式呈现,描绘了七武士寻找完备武神最终返回精神故乡,并在美之神的带领下通达“武有七德”的历险之旅,折射出美学自身的运动和发展。普及美学以回归本心为追求来重构美学,以新美学来寻回人丧失的感性,恢复人的自由意志,激发人的主体能力。同时,需求作为艺术生产的动力之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赋予美学自身以多维度的生产创造能力,驱动人类抵达和建设未来之地,使人真正到达物质与精神的丰饶和富足。
会议最后,魏家川教授对诸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和系统总结,他对置身后浪美学潮流的研究学者们的精彩表现给予了高度赞赏和并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希望更多的后浪力量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爱好,并积极参与到美的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