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美学原理》等系列丛书出版
图为邱伟杰教授在《普及美学原理》出版座谈会上 邱伟杰: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美学会普及美学课题组组长
北京美学会年会专题研讨普及美学
普及美学推动消费,普及美学推动生产,可以寻找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生动力。
普及美学强调找回人质朴的感知能力,再不断提升人的品质认识,从而唤醒和激发出生产和消费的兴趣。
通过普及美学来激发消费需求在深度、广度、细度上的深层次改革,从而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用东方品质美学所带来的“消费品质观”取代西方“消费主义观”,重构中国式需求生态,构建中国式的消费市场和产业结构。
中国式的审美决定中国的产品结构、中国的消费方式,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济内核。
普及之本决定了普及之美
“美学”一词源自西方,王国维先生在翻译中进行了一种新的建构,他想在有别于西方的情感学的美学基础上,建立中国的、东方式的、以品质学为核心的美学,是一种艺术哲学。
在《普及美学》中,我对“美学”一词进行了全新的梳理,今天的美学是国际化的,是需要包含东方品质学的艺术哲学这样一个概念的。
普及美学是在品质学之外,去进行品质学的学习、了解、传播、体会、运用的一门学问。普及美学,会关联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幸福感指数。
普及肯定是指所有人的,所有人都有的、公平的,人人都具备的。每一个人的天赋中都有其“本来美”。自然给了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天赋的品质,这种天赋的品质就让我们每一个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都会各有天分。只不过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的一些固有的程式化的东西,把我们这些天赋给掩盖掉了。
以喝茶为例,爱喝茶、会喝茶的人会在喝茶中比较各种各样的茶的品质,品味不同的茶在舌尖、舌苔、喉咙的感觉以及在口腔中、鼻腔中所回流的这种香味的感觉。这样的一个生活方式,就是在对比、回忆、分析中,进行了茶的品质学的一个学习和体会的过程。如果全国人民在生活方式上都能够有这样的改变,大家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都能够得到提升。
审美能力、审美情趣提升了,人就会更细致。人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会更细腻、缜密。这种细致和缜密其实就是我们人的审美情趣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样,人的眼睛、耳朵、身体等各个部分都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进行细细的对比、体验、体味。
人的审美情趣的能力是浑然天成、天然的,需要的是如何发现这种能力并开发出来。
目前,人们已经从温饱步向小康,我们需要脱离仅仅停留在基本层面的需求,产生一个更加磅礴的需求和认知。因此,普及美学的必要性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通过普及美学,我们才能在自我层面实现美好的生活方式。
培养人对美的感知能力
如何培养人对美的感知能力?首先要学会慢下来,因为慢才会细致,慢才会深邃,慢才能把很多事情做到位,该快的快,该慢的一定要慢。一路求快的过程,就会导致我们先天本能的丢失,再加上消费主义的异化,消费者都是被品牌消费,而不是在自我消费品牌,美被统一化和标准化了,就忽略了人对美的真实感知能力。
现代人非常繁忙,生活压力很大,焦虑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非理智、焦躁的状态下的判断和分析,往往会事与愿违。我们可以合理地管控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时间,让自己在一个时间段之内静下来,而这个静下来并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想,而是让我们增加我们对自己的鲜活度。一个人鲜活了,这个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就会非常好。
那么人的观察能力从哪来呢?其实就通过系统地对思想的鲜活度的训练,对眼耳鼻舌身意的全面的鲜活的训练。
在古代,我们的士大夫一直都用琴、棋、书、画、诗、酒、茶、香,作为一种审美情趣的训练,是让自己保持鲜活度,保持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度、感应能力的这么一种训练。而这种训练其实能够让我们在面对人生、工作、家庭中的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麻烦时,获得一种战胜的能力。
所以,合理地安排时间让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鲜活出来,是很好的学习美学的方法,是随时可以实践的。比如说你可以泡3种茶、5种茶,每一种茶细细慢慢的品一品。当你自己争取在这方面鲜活起来之后,你的观察能力、洞察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而这种感知能力的丢失落在美的维度上,就变成单一化和唯一化。就是要建立和突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美。
普及美学呼唤品质的回归
美学的普及就是品质的回归问题。什么叫品质回归?比如说我们现在条件好一点的,会自己到乡下去租一块地种菜养鱼,让小时候的猪肉味和菜味回归到自己的嘴巴中,其实这就是美学普及的一种方式。
我们不要一说到这个美学就是高深艺术作品的艺术理论,其实就是要从细微处开始一些美学的这种普及,人的感知能力的一种恢复。
为此,2018年,我们与北京哲学会合作成立了一个普及美学课题小组,现在我在南京大学也在进行关于普及美学的研究,希望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系统化的研究,从民间到国家一起推动普及美学的建设,让我们消费结构、内需结构、供给结构都发生一些变化。
我认为,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更多的应该是创新传统化和当代化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只有这种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重新建构,我们才能生产出属于我们自己审美情趣所要选择的产品。
供给端的结构性深层次改革推动是有价值的,但是需求端的深层次的结构如果没有改革,这个价值是无法进行兑现的。
我们要用美学和文学的维度,重新思考我们自己应该怎么生活,只有我们自己的根基扎稳,有我们自己本来美的生活方式,这样与我们的生产链条、消费链条才是匹配的。在这个时候,我们与他人的交往才是平等的,才是有自我根基的、友善的。
美学与文化可以承担起时代的宏观需求
任何事物是辩证的、相互推动的,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的。在物资匮乏的时代,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美一定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但在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变,尤其是在疫情发生之后,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在思考,如何去建构这样的一个新的核心生产力?美学和文化应该承担起该有的一份时代的宏观需求。
我们谁也不喜欢被别人说成不美、不懂美,怎么办?我们在各种各样的审美情趣的文旅氛围和文宣的链条中,以及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的快乐和趣味性的玩法中,体会到了不同层次的审美情趣,能够带来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快乐。这个时候追求快乐的动力与审美情趣的动力就结合在了一起。
美学和文化的推广上能够让人提升审美情趣。人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之后,就无法再接受自己不美的言行举止。审美情趣的上升对整个经济的根本动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消费,它会促进生产的变化。
更细腻的审美认知,才会产生更细腻更多元化的消费方式。如同一个人凭着兴趣去搞生产,和被逼着去搞生产是不一样的。
文旅产业需要重构“以玩养心”的旅游文化
文化作为支柱性产业,其最大的魅力就是美学。
以旅游市场为例,要么旅游点人山人海,属于纪 念式和到此一游式的旅游;要么多元化的、兴趣化的旅游景点门口罗雀,经营都成困难。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就在于“我都那么忙了,我哪有时间去学美?更谈不上如何欣赏美”。
因此,普及美学一定用趣味方式是进行美的普及,以此激发全民的审美情趣的提升,这是文宣链条上的策略。
文旅链条上,我们要深挖每一个文旅产品的设计,增加互动性、教育性,要把趣味性的普美教育浓缩到文旅项目中去,前段时间文化与旅游部发布了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就是非遗扶贫和旅游。
这个构思方向非常好,但我们觉得需要在两端进行改造。从供给端来说,我们不能把非遗的教育延伸到所有的游客,尤其是现在的90后,他们是非常想去学习和尝试各种各样的东西的。在尝试娱乐的过程中就会有一部分人融入其中,不同的游客融入到不同的学习教育中,就会融入到相对应的旅游点当中去。
14亿人会有更多的不同的兴趣文旅点,可以让他们在里面学习、比赛,以及用兴趣性的方式来生产,最后拉动当地的住宿、饮食以及本地人就业,构成一个深度化、互动化的的需求和服务平台,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技能,制作产品,再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售卖。
每一个文旅点都可以变成一个深度的、互动的,有普美教育浓缩在里面的,并且让人能够深度提升审美情趣,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和消费力。
这只是我的一个畅想,实际上还可以用多种方式来改造每一个文旅点,从这个角度看,国家将旅游和文化合并的战略是非常正确的。
同时,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是不同的概念,文化旅游往往是一个文化陈列在那里,让你去旅游一下,而旅游本身其实可以建构成一种文化。在古代,士大夫们都是先读万卷书,然后行万里路。游学实际上是消化自己在课本上所看到的东西,然后提升自己的心性,即玩以养心。
旅游可以让每一个文旅点都进行这种玩以养心的整体设计,从食宿环境、服务到教育式的、互动式的服务,形成旅游文化的学术建构以及培训体系,然后让整个旅游变成提升审美情趣的好办法。
普及美学学科建设日益完善
今年,南京大学成立了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目的就是要通过普及美学学科的建设和研究,助力发展经济和文化进步。我们希望发掘和整合各方的学术和社会资源,一起去加强普及美学的学科建设,让学科建设更细致化、更系统化。要行万里路,就必须要夯实我们的基石。
我们将陆续推出普及美学经济学、普及美学传播学、普及美学营销学等学科分支和相关书籍。普及美学门类艺术,我们也在细化分工和研究,目前在音乐、小说、文学、戏剧和电影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在推进之中。
我也希望更多热爱普及美学的人,一起为社会的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本文根据邱伟杰教授采访录音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