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时代文艺美学的使命与创新”论坛
李艳
近日,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8年学术年会美学分论坛暨福建省美学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福州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新时代文艺美学的使命与创新”,由福建省美学学会、福建社科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东南学术杂志社、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会、福建省艺术教育协会联合承办。
论坛旨在将新时代文艺美学与文化创新相联系,探讨如何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实践,不断开拓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新境界。论坛吸引了省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参加,收到论文50多篇。
论坛研讨中,学者们纷纷各抒己见,作出了精彩阐述。从马克思主义美学教材到马克思文艺思想“人民性”核心,从生态美学在当代的意义阐释到文艺美学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从人工智能诗歌创造的风景再发现到新时代文艺美学中福建网络小说的兴起,学者们从理论与实践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全面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新发展、新境界。
◆美学新发展
文艺美学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性质、审美价值、审美创造、审美鉴赏及其生成、发展规律的科学。在中国,文艺美学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它来源于美学、文艺学、艺术学,吸取了这三门学科的重要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上三门学科在新时期交叉融合的产物。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中,以人民性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从文艺角度来看,尽管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述并没有形成一本形式完整的著作,但分散在许多文章中的论述依然形成了思想上的体系。
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陈舒劼认为,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文艺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民性”理念相结合,充分发掘出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民性思想的革命能量,赋予马克思主义
文艺思想以生动的民族美学形式,从而锻造出具有强烈“人民性”色彩的文艺思想表述。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为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思想在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实践中的发展,树立起新的理论丰碑。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温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及其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这既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再度指认中国当代文艺发展的价值基座和前行方向。
百年来中国美学的发展、转型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紧密相关的。集美大学文学院周伟薇认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教材的建设大体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发展同步。在第一次美学争论的基础上,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教材建设。改革开放之后,在“美学热”气氛中,形成了美学教材建设的高潮。2000年代产生了新实践美学,相应地形成了新实践美学的教材群。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教材作为中国美学主流教材,其创制和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唯物论美学教材、实践论美学教材、新实践美学教材的消长,都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美学回应,同时展现了中国美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
◆美学新热点
生态美学是新世纪中国文论转型中的热点话题和研究领域,与全球化时代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以及科技经济发展等消费意识形态所造成的精神生态危机密切相关,成为当前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以及文化批评的一个理论热点和前沿话题。
福州大学张欣认为,生态美学是我国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可以说是中国学者的一个创意,是一种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美学观念。从目前来看,关于生态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生态美学指的是仅研究人与自然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
生态美学实际上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是一种人与自然,以及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一种“绿色的人生”。其深刻内涵包含着新的时代内容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类当下“非美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改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更是对人类永久发展、世代美好生存的深切关怀,也是对人类得以美好生存的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一种重建。
生态美学毕竟是美学,它对生态问题的审视角度应当是美学的。它不是从一般的观点,而是从人与现实审美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去审视、探讨由人与自然、人与环境构成的人类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生态环境问题。
有专家认为,生态美学的提出,使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与美学资源显示出西方学者也予以认可的宝贵价值。这将逐步改变美学研究中西方话语中心地位的现状,而使我国古代美学资源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生态美学的出现,既是对人类现实困境的回应,反映了人类对完整的、幸福的人类生活的寻求,同时也是对现有美学理论的突破。大道无言,自然无语,人作为自然的承担者,作为自由自觉的特有的存在,完全有能力承担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任,将绿色还给大地,将清洁还给空气,将蓝色还给天空和海洋,也将幸福完整的人类生存还给人,从而营造出一种绿色的、诗意的生存。
◆美学新命题
新时代,人类社会正经历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改变着我们的文艺创作方式,也为文艺美学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
去年5月,微软召开了关于人工智能写作程序诗歌小冰的发布会,引起了文学界与理论界的注意,诸如诗歌的词语组合、写作的观念问题以及机
器人对人类创作思维的学习与主体性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成业认为,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和作者之间是一种历时的结构关系,读者无法看到勾起作者灵感的现实场景,只能通过文本中的形象展开想象。我们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绝对不可能见到徐志摩看到的夕阳倒影、水底青草,而在阅读诗歌小冰的作品时,这一切都变为可能。
虽然诗歌小冰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诗歌小冰通过上传图片进行诗歌创作,使观众在阅读小冰创作的诗歌的同时,能够看到程序小冰赖以写作的“元风景”,为诗歌阅读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建构出一种共时的开放的诗歌文本形式。
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传播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互联网阅读、移动阅读等新兴业态,也使得网络文学成为备受关注的文学新形式。福建师范大学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尚光一认为,基于新时代文艺美学的视野进行审视,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与传统文学大相径庭的特质,越来越多的年轻读者对网络文学精品的呼唤越来越强烈。作为网络文学最主要形式的网络小说,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某种程度上已超越了传统的经典小说作品。
福建网络作家众多,网络小说创作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后劲,对打造“闽派文艺”品牌有着独特的作用。就美学特质而言,福建网络小说特色鲜明、影响广泛,在内容创意中蕴含着多彩的八闽文化。福建网络作家在构思和创作中,主动、积极地植入地域符号,以差异化的创作思路,彰显出福建网络作家的群体特征。
有专家认为,福建网络小说的发展历经兴趣萌芽阶段、平台收费阶段、移动阅读阶段,成果斐然。未来,福建网络小说的价值仍待主流文学界承认,作品质量仍需不断优化提升,福建网络作家的写作技巧亟待进一步提高。要进一步提升福建网络小说的审美价值,从根本上树立“闽派网络小说”这一“闽派文艺”的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