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鹤年
湖南理工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邮编:414006)
摘 要:色彩是客观存的物理现象,与人类的生活休戚与共,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或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从衣食住行用等各个层面上左右我们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生理反应。色彩审美文化思想包含了地域性、心因性、象征性、审美性等精神衍化的美学意识,这四种心理意识(性质)对人们的心理、生理起到了较强的驱动力,或称之为内应力。
关 键 词: 色彩心理生理 色彩地域性 心因性 象征性 审美性 衍化内应力
一 、色彩审美心理文化源流
从色彩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既是年轻的科学也是古老的哲学。早在15---20万年以前的冰河时期。在考古遗址中发现了涂有红色、黄色、黑色的骨器。原始人的工具上不仅刻有长方形,还有菱形、圆形、方形等,并且用赤铁矿石的红色染上图案。我国的彩陶艺术在美学史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品质和划时代的意义,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灰陶、红陶、黑陶、白陶、彩陶以及各式各样的印纹陶、绳纹陶,不仅体现了物质生活需求,也展现出古人朴素的色彩审美精神。这些彩陶虽然受到客观材料的限制,但简洁流畅的几何纹样增加了色彩的层次和式样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对色彩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任何国家,先民们将色彩与组成世界的元素连起来,作出了许多哲学的、伦理的思考,对色彩的偏爱非同一般。据《尚书•益稷》记载曰:天皇氏尚青,地皇氏尚赤,黄帝尚黄色,金天氏尚白,高阳氏尚黑。把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解释宇宙生存及系统的存在学说。五行色彩理论在我国古代书籍中屡见不鲜。古代把颜色与季节对应起来:春-----(青)、夏-----(赤)、秋-----(白)、冬-----(黑),由此可见古人将审美意识与时间、空间联系起来了。显示了古人探索时空、改变物质世界的积极态度。
色彩作为地位尊卑的象征,在许多国家都有这种现象,而把色彩伦理道德的内涵与政治因素联系起来这是中国古代色彩理论的最大特色。古人为了一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就被兴师问罪,这也是很罕见的。其把赤、黄、青称之为正色,把青、白之间的碧、赤黑之间的紫色、以及纁、緅、缁和黄色之间骝黄等色称之为间色。春秋时期就把黄色代表大地和地位最尊的中央,并且规定平民百姓不能用黄色制作服装和建筑房屋。战国时期的齐桓公喜欢紫色,老百姓纷纷效仿,紫色丝绸价倍增好几倍。《论语•乡党》中曰“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内衣)”。紫色属于间色做内衣都不可以,齐桓公怎么能够穿呢?可见中国古代服饰色彩的等级制度的制定是非同一般的严格。孔子把色彩分为正色、杂色、美色、恶色,这些颜色不能随便混淆,如同君子、父子、男子、女子有严格的界线一样,他认为纯正的颜色是君子礼服的色彩,象绀红色(大红色)、緅(绛色)等都不能用于礼服,而红紫这样一类的颜色也不能用于便服和睡衣。在《论语•乡党》明载中曰:“恶紫夺朱也,恶郑声之乱乐也,恶利口之复邦家也。”按照孔子的观点在朱紫两色中,朱是正色,紫色是不能取代或迭置到它的位子。
古罗马共和时代末期,服饰以白、灰色为主体,通过服装色彩即可区别职业和阶层地位。贵族们基本上都是以紫色、蓝色、中黄色、浅褐色、黑色为主。紫色在习惯上代表统治阶级的权力意识,他们使用的紫色来源于泰洛斯岛出产的一种紫贝壳。蓝色象征高贵,其原料同样出产于泰洛斯岛,因紫贝壳和蓝贝壳数量稀少,价格极其昂贵故被罗马统治者所限制开发。古罗马共和时代的服装颜色具有明显职业特色,哲学家有着深遂的思想,服装皆是紫色的;神学家的服装是黑色的;医生服装是绿色的;占卜者服装为白色;而大部分平民百姓的服装用咔叽色或本色羊毛织物。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1666年,运用三棱镜分离太阳光的七色,发现了这一自然“色光”的形成现状,从而证明了白光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解惑了笼罩在人们心头几千年的神秘面纱。并进一步研究发现物体的不同色彩是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射与吸收所形成的,这个实验就向我们揭示了七色光谱组成的奥秘和色彩的物理性质。且于1704年发表了著作《光学》为色彩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丰富并发展了色彩认识论。
17世纪的中叶,英国的科学家布列因特首次发现红、黄、蓝三色如果能够按照比例混合,可以配出光谱当中的任何颜色,为此这三种颜色就被称作三原色。比如说红配黄是橙色,黄配蓝是绿色,蓝配红是紫色。若用三原色作不同比例的混合和搭配,便可以调配出多种多样的颜色。自然界的色彩是美感的源泉,尽管色彩本无生命,当人的视网膜与它接触,便形成了视觉经验,使人产生心理、生理的情感变化。人的大脑意识会将各种事物相联想起来,使色彩赋予更多、更丰富的意义。
从古至今色彩成为寄托人的愿望,表达思想情感,美化居室环境,体现人的心理活动,传递信息的一种符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语言,这种无声的特殊语言具有地域性、心因性、象征性、审美性等四个共性特征。在日新月异的读图时代色彩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功能也越来越强大,随着科技的发展色彩不谨限于建筑、绘画、纺织和服装。它已经拓宽到航空航天、军事医疗、机械制造、计算机信息科学等领域,同时也将色彩赋予了更多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精神文化内应力的神器。
二、色彩地域性文化探秘
色彩是客观存的物理现象,与人类的生活休戚与共,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或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衣、食、住、行、用等各个层面上左右我们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生理反应。色彩审美文化思想包含了地域性、心因性、象征性、审美性等精神衍化的美学意识,这四种意识(特性)对人们的心理、生理起到了较强的驱动力,或称之为内应力。
色彩的形成是光波照射的自然物理现象,光波的强弱与日照的时间长短对不同的地域产生一种平衡思想。包括地理地貌、气候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文化成因、生活习惯等因素,特别是地域环境因素对人们的色彩爱好、审美习惯影响最直接。地域环境因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有的色彩生理平衡现象和规律。
同样,人们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在通感性色彩的作用下产生色彩的依赖感,这种依赖是一种平衡需求,或者叫做视觉生理需求,色彩视觉生理是在电磁波刺激视网膜后形成的条件反射,即内心的平衡感应下的一种需求。这种感应一部分完全受到地域性的控制,另一方面受地域性生理平衡的影响产生视觉内应力。例如沙特阿拉伯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可达50℃以上,冬季气候温和。年平均降雨不超过200毫米。因高温气候所至故需要绿色来平衡视觉,而地理环境和气候迫使建筑物以白色来反射热量,其目的是降低温度,因此他们的视觉生理色彩是白色和绿色。也就是说白色反射热量,沙漠黄色增加灰色层次,绿色稳定色彩的平衡度。白色和黄色乏善可陈,只有绿色才能达到生理的平衡,这时的绿色和白色方可激发他们身体的能量产生内应力。
地域性色彩由地理环境和气候所决定,人们只能顺应自然适应其光色。例如:我国的楼台亭榭建筑都是黄色、绿色的琉璃瓦搭配红色的廊柱和木制雕花门窗来达到建筑色彩的视觉平衡。虽然有一些廊柱颜色偏向深棕色但是在光波的反射过程中会形成对比色,这是因为传承五行色彩理论。再例如: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的民居建筑都是白墙、灰瓦。另外采用板栗色的木雕格子门、窗、吊柱、走廊栏杆等装饰室内环境,并在山墙屋角用水墨图案进行装饰点綴,使其凸显典雅、精致、优美的高原风格。但白墙、灰瓦需要绿色来衬托,而绿色在色彩明度上属深度灰色,使其达形成视觉上的黑、白、灰的层次,达到色彩结构的平衡。特别是云南的植被丰富,阳光明媚,这进一步说明了地理环境和气候所形成的色彩审美文化心理。
从古到今色彩体现了较强的地域性审美特征,且受地域性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视觉平衡需求。这种因素实际上是一种生理平衡的需求,或者叫着生理平衡规律,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视觉生理反应,或者说是一种自动生产出来的个性化诉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视觉平衡需求。例如:在我国美丽的新疆幅员辽阔,日照时间长,蓝天白云日夜相伴,人们自然需要补色来达到生理的平衡,这就是橙黄色建筑来弥补视觉生理上的满足。在视觉生理上人们自然会寻找视觉缺陷来达到生理和心理的平衡需求,这就是补色生理平衡规律。再比如,我国贵州的黔东南地区和湖南的湘西地区植被丰富,因地处亚热带气候环境下,天气潮湿、闷热、多雨,所以房屋建筑都是木质吊脚楼结构建造,而且木质材料用桐油饰面,呈现出红色调子,与青山绿水形成补色关系,天然成趣凸显出美丽的自然人文景观。
三、色彩心因性文化探幽
色彩心因性是人类对色彩心理和生理的基本反应,是色彩知觉平衡的特征,它涉及到生活中的“色彩美学”。在现实生活中,色彩美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中,色彩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色彩不仅使物体生辉,色彩还富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色彩赋予了精神气质、文化内涵意识形态。它既能够鼓舞人心,又能让你垂头丧气,它既能够激情四射,又能让你心灰意冷。生活中色彩美的因素和形态对人的情绪情感有极大的影响。它决定了人的表现性和心态的走向,当人在激烈争吵架的时,一旦出现绿色他的火爆情绪立马会降温,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号称格子军团的克罗地亚队因为穿了主队服红白色格子衫产生极大刺激机能,一路过关斩连克阿根廷、比利时、威尔士等强队。之后在冠亚军决赛前被抽签为客队比赛服,故在其比赛中情绪失控、动作变形、体能下降与冠军失之交臂。这种与色彩心理影响的案例中介比比皆是,反观中国足球队比赛队服上下一片红,没有色彩变化和设计美感,穿上以后不能刺激队员比赛热情和国家荣誉感,故年年岁岁衣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难道这不是我们色彩运用的生活短板吗?可见色彩对人的心因性影响是何等的明显。
色彩对人的情绪、情感影响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概而言之色彩改变思想情绪和情感等。举一个例子,就黄色而言,在中国古代黄色是帝王的专有色,一般老百姓不能随意使用。故宫整个建筑的主色调就是黄色,尤其是它内部的那些摆设、装饰,像皇帝的龙袍,还有宝座,室内的一切用具都是金黄色,黄色在中国古代成为华贵和权势的象征,使老百姓对黄色有特别的敬畏感,以至于中国古代的老百姓都不敢穿黄色的衣服。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的运用色彩方法研究色彩的分类和色彩美学的应用规律,了解色彩的特性。使其成为我们场下的第十二个队员,树立信心增强斗志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早在公元268年古印第安人征战时期就记载着一个这样的故事:古印第安人的两个部落开战,其B部落首领收到A部落信使送来一个用绳子分别串着白色、黄色、红色、黑色贝壳的“信件”,当时这个“信件”就引起了人们的不安、恐慌、焦虑。这一份“天书”一般人无从知晓,但B部落首领很快就流畅地阅读出这份“天书”骇人听闻的信息内容:“假如你们B部族愿意向我们纳贡的话,我们就可以与你们讲和。如果你们不同意,我们就向你们疯狂开战,并且会把你们杀得一个不留永无天日。”他们翻译这份信件的依据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是贝壳色彩的颜色。
白色:表示和平、和谈、投降。
黄色:表示黄金、财宝、纳贡。
红色:表示战争、流血、危险。
黑色:表示死亡、凶兆、地狱。
贝壳的颜色很多,大多数都有其约定俗成的意思。颜色组织不同当然含义也不同,就像我们的汉字一字多解一样。为了提高色彩认知能力,部落酋长经常要带青少年到森林里面讲述色彩故事。
四、色彩象征性文化符号成因
色彩除了有心因性外,还具有象征性文化符号的特点。现实中,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色彩常常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风俗色彩以某种涵义来定义,虽然这些含义和性质并不是色彩本身固有的,但是在特定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实践运用后,自然会把某些含义与色彩联系起来了,这样就使色彩获得了一定的象征意义,我们就把它称作色彩的象征文化符号。
颜色的象征文化符号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一种颜色有两种或多种象征意味。著名的电影导演爱森斯坦在谈到彩色电影时,曾指出过一种有趣的现象,每一种颜色引起的感觉不是一个,而是成双成对的,且彼此相反的。比如说黑色既是大礼服的颜色也是丧服的颜色,绿色令人想到青春,也让人想到暴力。蓝色,既可以是和平安宁,也可能是冷酷无情。红色既可以是光明也可以是血腥。白色既可以是纯洁,也可以是死亡。由于不同时代、社会、民族、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心理特质,因此世界各地的人们对色彩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色彩的象征意义及对色彩的喜好与禁忌也有很大的差异,印第安人用羽鹰作色彩装饰以其象征英勇善战。
生活当中当我们见到某种颜色的时候,大家就往往会引起一些联想,自然将某一种色彩与某种物体或者某种事物联系起来,人们用色彩暗示某种物体、事物特征的方法,就体现了色彩所具有的象征性符号。在远古时代,原始人认为人的血液是生命之源,因此人的血液所特有的红色便被原始人视为是生命奥秘的象征。在世界几乎各个地区都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在埋葬死者的时候,他们往死者身上涂红色的赭石粉。我国的山顶洞人在埋葬氏族死者的时候,也是常常在其身上和他的周围撒上很多红色的矿石粉,意味着血液在周身流动,虽死犹生,意在呼唤生命。由此可见,红色所表达的生者的意念是任何语言所无法替代的。由于颜色与所修饰的物体之间有着妙不可言的关系,所以当代国外的一些建筑,及环境艺术就越来越注重发挥色彩的这种标记性功能。比如说像非洲的一些城市,市政建筑大多有一个统一的色调,要么是白色,要么是蓝色,要么是黄色,它这样的话,色彩就规范化、统一化了。比如说尼日利亚的拉各斯,整个城市建筑的色调是深蓝色,加纳首都阿克拉是白色,摩洛哥的非斯是黑色,苏丹的首都喀土穆是棕色。由于城市色调比较统一,色调鲜明,所以来这些地区观光的游客,只需要你跟导游说明你是想去白色城市还是想去黑色城市,导游就会一下子明白了游者的意向,不必说出这个城市的名字就能够明了。如果说颜色与其所代表的物体之间的关系很奥妙,那么颜色在商业中的运用则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表现为某一种颜色如果一旦被某个商品所占有,就具有一种排他性。在现代社会许多大企业、公司都有自己的CI色彩,便于人们认知自己的企业形象。
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可口可乐公司,其CI色就是红、白两色,从这个公司的厂房、汽车、商标乃至公司员工的服装都是红、白两色,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红白二色非可口可乐公司莫属。再例如世界著名的资生堂化妆品公司,经多年的研究给自己确立了企业色就是紫色,优雅的紫色。那么在日本的商厦里,你可以看到穿着紫色服装的资生堂的员工,如果你买了资生堂化妆品,那么在瓶子上一定会贴有资生堂特有的紫色商标。
色彩的标记性还被广泛地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色彩能够尽快地帮我们尽快地熟悉周围的环境。理发店红白条纹的柱子,邮筒、邮箱、邮递员的服装特有的绿色,以及小饭铺前颜色不同的幌子,都是一种鲜明的标记性的广告。比如我们来到东北的某个城市,你要吃饭,到小饭铺前一看它挂的是红穗罗圈的幌子,你就知道它是汉民的饭店,如果它挂的幌子是蓝色罗圈的幌子,那你马上就想到这是回民饭铺的标志,故用色彩突出鲜明的标标性广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如果我们坚持实施科学的色彩管理,便能合理的运用色彩的审美属性和物质功能创造出优雅而有秩序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在美国黄色则象征着期待与思念,据说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有一位妇女脖子上系着黄绸带,每天站在路旁等待去前方作战的丈夫的归来。于是黄色便成为怀念和等待亲人的象征。但是在基督教中,由于黄色是叛徒犹大衣服的颜色,所以被视为最下等色,他们把恶徒称为“黄狗”,把庸俗下流的新闻报道斥之为黄色。所以由此可见,对色彩的喜好与厌恶是因人、因地而有差异,有的民族视为高贵吉祥的色彩却被其他民族所禁忌,有的色彩使一些人产生美感,但却使另一些人感到厌恶。
另外,服装色彩还能够显示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种族。例如苏格兰的男子喜欢穿方格呢的短裙,苏格兰北部高地原是一个以氏族为基础的社会,每个氏族的格子呢短裙其色彩和设计多不相同,有的裙子是红色做底,上面有深绿色条文的格子,有的氏族的裙子是以墨绿色做底,上边有浅绿色条纹的小格子。有的格子大,有的格子小,有的艳丽,有的素雅,各种不同颜色的图案代表众多的氏族和家族。所以由此可见,色彩具有明确的象征性,特点是简单明了的,直观性强,是其他语言所无法替代的。
五、色彩审美心理衍化内应力启示
色彩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生命之色。它象血液滋养人的生命之体,除了给人带来视觉与精神的愉悦外,还肩负着引导大众审美能力提高的精神文化的使命。可以说色彩有精神衍化的功能作用,可转换成强大的驱动力,并形成精神思想的内应力。这是因为色彩的表现性及其心理机制形成的一种“场力”,即色彩审美精神思想衍化的“内应力”。
色彩的形式美是色彩表现性及其心理机制形成的一种“场力”所为,即色彩审美精神思想的内应力所致。当色彩以它特有的自然属性吸引着人们的时候,它不仅产生视觉效果,还能作用于人的情感,影响人的情绪。对此歌德在他的《色彩学》一书中曾做过精辟的论述。歌德把色彩分为积极的、主动的、消极的、被动的四种色彩,他认为主动的色彩能产生一种积极的、有生命力的进取态度,被动的色彩则适合表现那种不安的、温柔的和向往情绪。为了证实歌德的这一观点,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举了这样两个小例子,他说有一个法国人自称他的夫人把内室的家具由蓝色变成了深红色,由于家具颜色的改变,使他对夫人谈话的声调、语调都变了。
还有一个例子,某足球教练,他请人把运动员更衣室内的墙壁都涂成了蓝色,当运动员来到更衣室休息时见到蓝色,心理的精神思想得到了放松,身体疲劳也得到了缓解,因为蓝色是一种平和、安宁的色彩。而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很有创意的把体育馆墙壁都涂成黄紫色,产生了醒目、刺激的对比色效果,给运动员提供一个兴奋的环境,也让观众的视觉得到了美的享受,增添了体育馆冷静的互补性,达到了以静制动场景效果。在这里紫色和色黄分别传达出了一种思想情绪,引起了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色彩与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色彩的情感表现是怎么样产生的呢?没有生命的无机色彩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情感表现性呢?这是由人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当人的眼睛受到不同的色彩的刺激的时候,人的肌肉机能和血脉发生了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的相应的变化,而就造成了不同的情绪反应,这就是笔者所说的内应力。
可以说人的肌肉机能和血脉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的相应的变化是对色彩生理反应形成的作用力。“内应力”是色光物理性质作用于人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结果。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社会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笔者就形成色彩“衍化内应力”表现的几种主要的心理因素,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第一点是感觉,从心理学上来说,感觉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即人们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受器官对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感受的阶段。列宁曾经说:“不通过感觉器官我们就不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色彩作为一种客观现实以五彩缤纷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要认识、了解色彩,如果不通过对色彩感性形式的感觉它是无法进行的,所以说感觉是色彩表情现象产生的一种心理基础。
第二点就是联想,人对色彩的感知不是被动的复制,而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的方式之一就是联想。世界上的各种客观事物彼此都是互相有联系的,所以他们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相互联系的。比如说我们看到红色就会想到血和火,看到绿色就会想到生长茂盛的植物,这种由眼前所感知的事物而回忆起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就被我们称之为联想。色彩联想具有两种主要的特征,首先人对色彩的联想有赖于色彩本身的物理属性。举个例子,就白色而言,一方面白色光线是光谱上所有色光加在一起之后形成的统一体,是一种极色。另一方面白色它又是因缺乏色彩而造成的一种色彩,也称为无色素,这种双重性质必然给人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同样是白,白发苍苍说明青春已过,老之将至。而白嫩则形容幼小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样是带白花,着白色的服装。在我们中国也包括东方国家,办丧事穿白色的服装,表示心理上的虚无与失落。而在西方国家,白色是情侣的婚礼之色和纯洁高尚之色,新郎、新娘穿披白色的婚纱 ,体现的是爱情的崇高与纯洁。尽管白色在不同民族、不同情况下具有截然相反的象征意味,但是人们由白色所唤起的复杂联想与审美感受却都离不开白色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属性。
色彩从主体方面来讲,既然是一种感觉和体验,必然与人的情感密不可分。当人的实践活动使客体的色彩与人的主体的情绪处于一定的感受之中的时候,必然使自然形态色渗透着一定的情感内容,或赋予一定的社会意义。生活当中人们对色彩的喜好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面对同一种色彩,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感受,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对同一种色彩的感受也不尽相同。那么造成主体对色彩感觉的差异性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因以下几点:首先,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在一个封闭、保守的文化环境中,人的爱美之心就会受到压抑,个性受到摧残,这个时候人们对色彩的使用肯定就是趋于单调和保守。其二,在政治昌明,经济繁重的时代,人们对色彩的追求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从建国以后不同时期我国社会上流行的服装色彩便可以看到这种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服装色彩在我们国家曾一度流行一种士林蓝色,就是比较鲜艳的的一种蓝色。这种蓝色是比较明朗、稳定的一种色调,所以就像一首歌曲中唱到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一样。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精神上的需求也更加丰富多彩了,这个时期流行的服装色彩较之以前多了两个基本色相,如:铁锈红、玫瑰红、湖蓝、墨绿等中国传统色彩便应运而生流行开来。进入21世纪后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像雪青、藕红、象牙黑、紫罗兰、橘红色、橙黄色、咔叽色、香槟色等国际流行色开始在国内市场兴起。从人们着装色彩的变化可以看出,社会因素对人们色彩喜好的影响。其三,是受民族传统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在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等方面都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性,因而形成了对色彩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和特殊的偏好。
色彩作为审美形式的代表,所具有的情感表现性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色彩的社会属性和特定内涵上,还大量体现在色彩之间的关系上,也就是说色彩美感是以色彩关系为基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感觉,所以要发挥色彩的审美功能,关键是按照形式美的原理建立审美色彩结构,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彩和谐搭配才能创造出色彩美。
依据以上色彩衍化内应力表现特征分析,笔者认为从色彩心理因素方面挖掘以下几个内容:
1、提高色彩设计水平;依据科学色彩理论,提高色彩设计水平就是提高生产力,树立科学的色彩理念是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还有利于消除疲劳和提高工作效率。
2、规范城市色彩环境;在市政建设中,城市色彩也决定了品质和品位,为了使色彩有利于环境美化,城市色彩搭配应以和谐理念为前提,达到用色彩净化环境,规范色彩用途和色彩使用标准,形成多样统一的审美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以重色与轻色,明色与暗色及强烈的对比色进行搭配的时候,应该通过调整面积关系、变化位置关系来取得视觉上的平衡。
3、深研色彩环保材料;加强材料科学研究,突破质量差的短板,升华材料素雅而又华贵性能,也是达到色彩美的内应力效果之关键。好的材料既能够显示出装饰之美,又能够降低成本,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楷模。攻克色彩环保材料难关,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因色彩设计的应用空间越来越大,也更加依赖于色彩表达,以“色彩内应力”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是未来的设计色彩根本性的出路。通过“色彩内应力”的多种方式来创造的符号、图片、空间是色彩的未来革命。如果人类离开了色彩,等于失去了世界的未来。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任何物体的色彩组合若能通过“色彩精神衍化”的驱动力作用下,便可转换成强大的内应力,并形成肌肉机能和血脉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的态势。使色彩的表现性及其心理机制形成“场力”,即色彩精神的内应力。通过变化中的统一给人以整体感,并以丰富多彩的“色彩内应力”协调美化生活,振奋人的精神,增添美的精神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