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雨声
2018年7月21日至22日,“当代美学问题与人类学方法”学术研讨会暨“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课题组2018年中期会议在杭州召开。此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和《湖北大学学报》共同主办,来自浙江大学、湖北大学、清华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广州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遵义师范学院、浙江省委党校、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等高校和出版机构的近3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主要分两部分。首先进行的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课题组的中期汇报和总结。重大项目的各个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助理分别就各子课题前半年的工作进行了汇报,并提出下半年的工作计划。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王杰教授对项目的进程进行总体评价,肯定了项目所取得的成就,并对以后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些意见。会议由《湖北大学学报》主编熊显长编审主持。之后,会议围绕着当代美学的中国语境、文化经济时代的美学问题和艺术与政治关系的当代呈现等方面,就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人类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首先在当代美学的中国语境问题上,王杰教授在其论文《革命与乡愁:文化记忆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中提出,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艺术的审美现代性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情感结构和表达逻辑,即一种带有两个内核驱动的动态双螺旋结构,这两个内核分别是“红色乌托邦”和“乡愁乌托邦”。二者组成一个双螺旋结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充满张力的情感空间,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精神依托。王杰教授的发言得到了与会学者的热烈反响,大家普遍认为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20世纪中国艺术的内在发生和发展机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长江青年学者段吉方关注的是批判理论的中国语境与问题。他认为,作为一种西学话语,批判理论的发展面临着本体化和中国语境的考量。在中国当代语境中,批判理论提出的理论问题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也存在着复杂的思想间隔,不能简单用西方的批判理论来把握中国当代的美学问题。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需要一种立足于中国语境中的批判理论,具体来说,则是基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与审美经验的文化理论。广州大学特聘教师何艳珊认为,在当代中国美学的研究中,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切入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研究,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美学自身理论建构和中国话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传统文艺理论的现代转型和当代复兴。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的辩证思维包括文艺作品构成上的“相生”辩证法(虚实相生)、文艺作品创作中的“相感”辩证法(心物相感)、文艺作品批评上的“相对”辩证法(美丑相对)和文艺审美境界上的“相碍”辩证法(天人相合)。这四种辩证法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最后的“相碍”辩证法揭示了一切辩证关系的根本来源以及辩证法的实质,超越了这个“相碍”辩证法也就超越了一切相对性,获得了对于绝对真理(即传统文化中的“道”)的直接认知。
其次,围绕着文化经济时代的美学问题,云南大学向丽教授、兰州大学王大桥教授等人展开了讨论。向丽的论文《文化创意时代中审美资本的多重奏》认为,在当代,审美与艺术已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对社会生活关系的形构与变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意”不只是形式方面的变革和创新,而是对于人的感觉结构和审美习性的重新分配和形塑,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并建构新的民主空间。探讨作为文化最精妙表达方式的审美和艺术如何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审美和艺术所具有的政治/经济学意义是当代美学研究不可逾越的问题。向丽的这一主张得到了王大桥教授的积极响应。他认为,康德美学模式在当下美学问题中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审美资本或者说文化经济是当前美学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审美资本主义》为题的著作已经产生了不少,国内在王杰等学者的推介下,虽然已经获得了一些关注,但其中很多内在的核心问题都尚未展开,有待于学者的深入研究。
第三个主要议题是艺术与政治关系的当代呈现。艺术与政治的纠缠无论在中西方都有着漫长的历史,但是在当代却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浙江传媒学院肖琼教授的发言着重分析了捷克导演福尔曼的经典电影《飞越疯人院》,并运用朗西埃的政治哲学,探讨其中的悲剧与政治。她认为,疯人院具有缩影与救赎双重属性,导演选择这一场景具有其深刻的寓意。主人公迈克·墨菲作为正常人在疯人院出现,是一个错误,而错误在朗西埃看来是政治的起点,这个“错误”扰乱了疯人院的秩序。而比利的自杀则激起了悲剧性的反抗。长沙理工大学谢卓婷副教授关注的是当代法国左翼学者朗西埃激进政治思想的形成。她认为, “五月风暴”作为一个重要的事件,围绕着它产生的种种“阐释”,造成了对此一事件的原生性场景——警察以及其作为“他者的动因”的阿尔及利亚战争的遗忘与遮蔽。朗西埃正式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他的“警察/治安”概念,并将“政治”的主要思考建立在一种有关可见、可说、可感的形构方式上。清华大学谢俊博士的论文《辩证形象、实证文献与历史整体——从阿多诺、本雅明的一次讨论重审文艺审美的内外之辩》则通过阿多诺与本雅明的一次重要讨论来思考艺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此外,遵义师范学院赵臻教授的论文讨论了西方戏剧幻觉的生产机制,史晓林的论文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乌镇戏剧节。从整体上看,本次会议讨论的问题具有典型的当代性和中国语境的特征,是当代美学研究成果的一次重要展示,深化了学界对当代美学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廖雨声 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史晓林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