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认知模块论”专题研讨会在长春召开

作者:张雨楠 赵耀

WeChat 圖片_20180602102837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雨楠 通讯员赵耀)近日,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志宏学术团队撰写的论文《Aesthetic Cognitive Module Theory: A Core Structure》(认知模块:大脑审美的核心结构)发表在国际A&HCI索引期刊《Th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美国《美学教育杂志》)2018年夏季号。论文阐述了中国认知神经美学研究的核心论点——审美认知模块论。籍此,相关学者于2018年5月20日在长春召开了“‘审美认知模块论’专题研讨会”。会议由吉林大学认知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办,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承办。来自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吉林艺术学院、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建筑大学等研究单位的2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刘兆武教授主持,吉林大学认知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梁玉水副教授进行学术总结和工作报告。

吉林大学李志宏教授作了题为“让中国美学告别‘失语’时代”的主旨发言,对“审美认知模块论”作了介绍和阐述。他说:“认知模块”是中国认知神经美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假说性概念,其目的在于对美学基本原理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作出新的探索。例如,克莱夫•贝尔曾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理论,但形式的意味从何而来?事物的形式和形式知觉为什么同美感有直接的联系?对此类问题,学界始终不能做出有效的解释。对此,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美学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思想,借鉴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成果,形成新的研究思路。“审美认知模块论”认为,人在生活中把握到对象事物时,对事物外在形式的知觉和对事物内在价值的情感态度是几乎同时发生的;由此,大脑会自动地把这两种神经活动联结在一起,形成“知觉模式+情感”的认知模块。在特定认知模块已然形成的前提下,再看到这一事物或形式表现时,就会直觉性地产生情感反应。人在没有利害需求状态下所体验到的直觉性愉悦感被称为美感,引发美感的事物在认知的对象化过程中被称为美的事物,也就是生活中所说的“美”。这样,特定事物的形式就经过大脑的加工过程而与审美情感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可见,认知模块是大脑审美活动的核心结构。当然,这一假说还需要更充分的验证。

与会学者在“审美认知模块”理论基础上,还就“智能科学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新阐释”、“意识形态在文艺活动中的运作机制”、“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状况”、“近五年西方神经美学著作述介”“新媒体艺术审美认知的智能化倾向”、“英美美学期刊的投稿经验方法”、“电影影像之美与身体化认知”、“关于连环画当代形式与内容的思考”、“知觉模式作用下的风格嬗变”、“中西美学对话视域下的认知神经美学建构”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