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上午的大会发言环节,上海市美学学会顾问陈伯海,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高国希,上海市哲学学会专家代表沈语冰,上海市美学学会理事李桂奎,上海大学文学院青年学者苗田作了主旨报告。报告分宏观透视与微观研究两方面。上海市社科院文学所陈伯海从四个方面阐释了中华美学精神,指出中国古代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本源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审美和艺术活动的运作方式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审美和艺术的表现方式与成果是“立象尽意”,“境生象外”,审美的终极目标是“美善相乐”,“尽善尽美”,它们共同归结为“天人合一”这个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根本特征。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则从伦理学角度,依据马克思主义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世界观和辩证法,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论证了美和善的密切关系,以“无美德必孤,无德美必枯”阐释了“道德之美”的概念。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李桂奎教授指出西方叙事写人重视塑造典型,中国古代小说写作讲究以形传神,他在此基础上提出“形—神—态”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小说美学的写人理论。如果说以上三位专家的发言属于宏观透视,另外两位学者的发言则属于个案分析。
复旦大学翻译家沈语冰教授考察了英国的罗杰·弗莱对马蒂斯绘画中线条价值的肯定,指出西方传统绘画恰恰是不重视线条的艺术表现价值的,揭示了这种艺术批评中弗莱对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理论资源的参考与吸收。
苗田副教授则应用存在论与现象学的观点,对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兴象”范畴作了现代阐释,指出“象”是诗学世界的本体,“兴”是唤醒、开启、敞亮。
市美学学会副会长张宝贵、杨燕迪教授则以睿智的评议与报告人形成互补。
下午,与会者围绕着宏观与微观视野下的中华美学精神主题畅所欲言,各抒所见,展开自由讨论,并联系当前文艺市场活动中存在的一些混乱现象,站在文化自信和弘扬中国美学精神的角度发表了有益的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