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精神高层论坛在沪召开

1
      11月18日,“中华美学精神高层论坛”暨2017年上海市美学学会年会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召开。年会由上海市美学学会、上海市哲学学会和上海市伦理学会主办,上海大学中文系承办。八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年会。
2
上海大学副书记、副校长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龚思怡教授
3
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祁志祥教授
      开幕式上,上海大学副书记、副校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龚思怡教授亲临会场致欢迎辞,并介绍了上海大学学科建设取得的喜人成果。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祁志祥教授就今年6月18日学会换届以来的工作作了简要回顾,并结合论坛主题指出,美是一个与真、善交叉的概念,“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跨学科话题,期望三个学会的专家在共同切磋中碰撞出思维火花。
4
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陆晓禾
5
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家珉
6
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曾军教授
      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陆晓禾、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家珉分别致辞,对会议的召开提出期待,对学会的联动表示祝贺。开幕式由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曾军教授主持。
7
8
9
10
      进入上午的大会发言环节,上海市美学学会顾问陈伯海,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高国希,上海市哲学学会专家代表沈语冰,上海市美学学会理事李桂奎,上海大学文学院青年学者苗田作了主旨报告。报告分宏观透视与微观研究两方面。上海市社科院文学所陈伯海从四个方面阐释了中华美学精神,指出中国古代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本源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审美和艺术活动的运作方式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审美和艺术的表现方式与成果是“立象尽意”,“境生象外”,审美的终极目标是“美善相乐”,“尽善尽美”,它们共同归结为“天人合一”这个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根本特征。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则从伦理学角度,依据马克思主义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世界观和辩证法,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论证了美和善的密切关系,以“无美德必孤,无德美必枯”阐释了“道德之美”的概念。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李桂奎教授指出西方叙事写人重视塑造典型,中国古代小说写作讲究以形传神,他在此基础上提出“形—神—态”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小说美学的写人理论。如果说以上三位专家的发言属于宏观透视,另外两位学者的发言则属于个案分析。

复旦大学翻译家沈语冰教授考察了英国的罗杰·弗莱对马蒂斯绘画中线条价值的肯定,指出西方传统绘画恰恰是不重视线条的艺术表现价值的,揭示了这种艺术批评中弗莱对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理论资源的参考与吸收。

苗田副教授则应用存在论与现象学的观点,对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兴象”范畴作了现代阐释,指出“象”是诗学世界的本体,“兴”是唤醒、开启、敞亮。

市美学学会副会长张宝贵、杨燕迪教授则以睿智的评议与报告人形成互补。

11 12 13

下午,与会者围绕着宏观与微观视野下的中华美学精神主题畅所欲言,各抒所见,展开自由讨论,并联系当前文艺市场活动中存在的一些混乱现象,站在文化自信和弘扬中国美学精神的角度发表了有益的批评意见。

      闭幕式上,祁志祥会长在对上午的大会发言与下午的分组讨论作出简要小结之外,就论坛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对于“中华美学精神”,我们可作多种多样的研究和理解。
      从宏观的角度看,早在2002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美学精神》中,就曾提出,中国古代对美的最基本的看法不是一维的,而是“以味为美”、“以心为美”、“以道为美”、“同构为美”和“以文为美”的复合互补系统。后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他又提炼出“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这样一个更集中、明晰的命题。中国古代,一方面认为“美者,甘也”,“美恶犹喜怒也”,“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美是一种快适的感觉及其对象;同时又认为,美不等于快适的感觉及其对象,“玩物丧志”无异于“饮鸩止渴”,必须是有价值内涵的、有道德底线的快适感觉及其对象才是真正的美。
      这就叫“充实之谓美”、“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善者美之实也”。《尚书》说“作德日休”,只有做道德之事,才会每天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和美。可见,“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及其对象,乃是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它对于矫正当下存在的某些将美简单等同于娱乐对象的社会乱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4
      本次活动是上海社联学术活动月的系列活动之一。庄志民、陆扬、夏锦乾、刘旭光、曾军、姚全兴、张森、张德兴、王梅芳、余玉花、邵龙宝、钱鸿瑛、周锡山等学者出席了会议。

 

来源:上海市美学学会 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