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互联网+大美育”书系征订单

 

丛书名 书  名  
《互联网+大美育

理论•课程•学程•教程》

教学用书系列

审美•跨界——从规律到写意(大学美育)
审美•跨界——从职业到创业(高职美育)
审美•综合——从学业到职业(中职美育)
审美•综合——从感性到理性(中学美育)
审美•综合——从体验到向往(小学美育•高段)
审美•综合——从体验到向往(小学美育•中段)
审美•综合——从体验到向往(小学美育•低段)
审美•综合——从天性到悟性(学前美育•高段)
审美•综合——从天性到悟性(学前美育•中段)
审美•综合——从天性到悟性(学前美育•低段)
审美•综合——从本土到世界(乡村美育)
《互联网+大美育

理论•课程•学程•教程》

理论实证系列

美育心理研究
大美育效应
审美的身心基础
现当代中国美育史论
人生价值的弘扬——当代美育新论
审美化教学论
互联网+大美育课程论

------------------------------------------------回 执 单---------------------------------------------

订书单位 邮 编
详细地址
联 系 人 电 话
加盖公章  

年   月   日

回执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社    邮  编:100875

联 系 人:林  子                   电  话:010-58806368、13311501102


《互联网+大美育 理论课程学程教程》简介

  • 教学用书系列(总主编:赵伶俐 温  泉  陈卫和)

教学用书系列在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大美育五圈课程体系”中,《综合美育》是核心课程。《审美·综合》是为这一核心课程编制的覆盖幼、小、中、大学(《审美·跨界》)以及中职、高职(也名《审美·跨界》)等的教学用书。从美的外部特征、美的种类到美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等,从点到线、面、体等系统传授审美知识,延展审美空间;从审美直觉体验,到审美理性提升,由浅入深“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人文素质”,同时促进学生科学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动手技能等全面发展。

教学用书系列通称《审美·综合》(或《审美·跨界》),取“美无处不在”,审美活动可以贯穿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等所有领域,审美知识视点可与学校各学科知识形成内在联系,实现跨学科综合教学等意。各阶段的《审美·综合》教材都有一个副标题,以凸显统一中的阶段性和多样性。

艺术美是美的典型种类,而美是艺术的灵魂,艺术教育理当成为学校美育的主渠道。但是以简单的艺术技法技术训练取代艺术教育,偏离艺术美本质,不仅难以实现“以美育人”功能,还可能增加学生负担。《审美·综合》,紧扣审美视点及其延伸逻辑,系统培养学生包括艺术美在内的跨学科审美能力;学校原有的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可以补充一些艺术知识和让学生自主选择训练1~2种技能。两者互补相生,并综合其他学科和教育因素,构成臻于完美的学校大美育体系。再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构成“互联网+大美育”的课程、教学与质量检测体系。

  • 理论实证系列(总主编:赵伶俐)

理论实证系列理论实证系列包括基础理论和中介理论两部分。

基础理论,由研究美育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美育心理研究》、审美生理和心理基础的《审美的身心基础》、进行美育效果实证研究的《大美育效应》以及展示从20世纪开端到21世纪初期这100年来美育历史进程的《现当代中国美育史论》4本著述构成,为互联网+大美育和现代学校美育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中介理论,由3本书构成:以人生美化为视点的美育系统理论《人生价值的弘扬——当代美育新论》(1991,再版),所有美育课程、艺术课程和致力于提升教学美感的学科教学都可以通用的《审美化教学论》(重构),为“互联网+”条件下的学校大美育的实施而专著的《互联网+大美育课程论》。一线美育教师、艺术教师,尤其是《审美·综合》课程教师和教研人员,以及尝试各科审美化教学的教师等,还有美育学者、教育教学研究者、研究生和博士生等,皆可研读和将其作为教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