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丝路·瓷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记者沈洋、程群、许晓青)“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由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归来·丝路瓷典》展13日将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300多件(套)景德镇生产的外销瓷将与中外观众见面。

“丝绸、茶叶和陶瓷是千年丝路上的三大主要商品。”此次外销瓷展策展人、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说,丝绸和茶叶是易耗品,而瓷器却可以流传下来。

该伊万里风格的瓷盘主图,描绘的是法王路易十四和他的情人在花园漫步的情景,在欧洲几乎家喻户晓

中国外销瓷的生产和贸易历史悠久。在明末到清中期时期,景德镇成为中国外销瓷的主要产地,其生产的瓷器开始大规模销往欧美市场,逐渐成为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世界商品”。

王鲁湘说,世界上或许找不出哪样东西,能够像景德镇外销瓷那样,成为多民族、多宗教、多习俗、多文化共同参与创造的商品载体。

中国外销瓷的故事,就是一个联通世界的故事,一个全球化的故事。时光流转,每一件外销瓷背后都写着一个美丽的丝路传说。

“克拉克瓷”在中国外销瓷中久负盛名。“克拉克”在荷兰语中是“葡萄牙战舰”的意思。17世纪初,荷兰人截获了葡萄牙船只“圣卡特琳娜”号,船上载有10万件明朝万历时期的青花瓷器,这些瓷器当时在阿姆斯特丹拍卖时轰动了整个欧洲。从此,不少人把中国外销青花瓷称为“克拉克瓷”。

此次即将展出的“克拉克瓷”以30-50厘米的大盘为主,其装饰图案在中国风的基础上为迎合海外消费者需求做了适度改造,构图呈几何形,画面充实整齐,看起来充满异国情调。

粉彩英国恩菲尔德家族联姻纹章盘 (清·景德镇)

考古调查发现,景德镇老城区有众多烧造“克拉克瓷”的窑场,观音阁便是窑口之一。

“克拉克瓷”是欧洲人与中国瓷器的“不期而遇”,而“纹章瓷”则是欧洲人自主设计图案的订单外销瓷。承接由欧洲人设计的图案和造型的外销瓷,反过来又影响了中国瓷器的风格。

在这批即将展出的外销瓷中,一对家族联姻纹章盘让人印象深刻。这两个盘一个外沿呈圆形,一个是八边形。圆形外沿的盘子里正上方的图案是一只狼,八边形外沿的盘子里则是一只狐狸,两个盘子下方则是各自家族的徽章。两个盘子盘心的图案是一致的,典型的中国风格,是寓意婚姻美满的锦鸡图。

“这是纹章瓷的一种,不仅有艺术价值,还有史料价值。”王鲁湘说,在中国,一件普普通通的瓷器,漂洋过海到欧洲就成了奢侈品,当地能用得起瓷器的人非富即贵。在瓷器上画上家族和组织的徽章,成为欧洲贵族炫耀家族地位的惯常做法。

纵贯千年历史,横跨欧亚非美四大洲的中国外销瓷,最能印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克拉克青花开光八宝花鸟纹盘(明·景徳镇)

“伊万里”瓷器纹样源自中国,但构图形式却有日本风味。中日为角逐欧洲市场而在“伊万里”风格上的循环摹仿,是瓷器这一全球化商品上的一个有趣故事。

明末清初,中国瓷器出口中断,荷兰东印度公司希望用日本瓷器代替中国瓷器以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由于日本出口到欧洲的精品瓷器均从伊万里港口出运,故被欧洲通称为“伊万里瓷”。中国制瓷业恢复后,“伊万里瓷”已经在欧洲大受欢迎。为了争夺市场,中国制瓷者开始仿制“伊万里瓷器”。“中国伊万里”不仅仿得惟妙惟肖,而且在装饰水平和瓷质上甚至还优于日本瓷器。一段时间下来,日本瓷器竞争不过中国瓷器,最终在18世纪中叶退出了国际市场。

通过中国瓷器这一物质载体,不同国度的制作者、购买者和欣赏者的风俗信仰与文化心理等精神层面的东西,都化作具象的器形、图案和绘画,非常清晰地流露和表达在瓷器之上。

粉彩花蝶纹调味壶 (清·景德镇),组图受访者提供

这次将展出的很多外销瓷中,不少是经过二次加工的。为了同当时欧洲流行的巴洛克美学风格相适应,许多进入宫廷的中国瓷器都被穿戴上了华丽富贵的金属“衣帽”,既保护了贵重的中国瓷器,又同欧洲宫廷风格搭调。这种经过欧洲金匠打扮过的中国瓷器,组成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上流社会尤其是宫廷陈设一道靓丽华贵的风景线。

中国外销瓷的数量没有统计,但有外国学者估计,明末到清中期,由欧美公司组织运输和销售的中国瓷器,应有3亿件之多。

王鲁湘说,外销瓷是中国留给世界的记忆,把其中一部分代表作品收集起来,让其回归到中国瓷文化的母体中,伴随着丝绸之路的重光,从它们出发与归来的旅途中获得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