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起于 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止于15世纪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方济各(1181~1226)说,上帝派他来踏平尘世的美,目的是要使人懂得美都来自上帝。A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差不多对人世间所有的艺术,都加以谴责,并说那些把荷马所写的神和罗马剧本所写的神当成榜样来歌颂的人,都应当下地狱。托马斯•阿奎那以及其他一些中世纪的神学家,都毫无例外地敌视人世间的美和艺术。
中世纪的美学思想有以下特点:
①以上帝的名义来讲美。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只有上帝的美才是真实的,上帝自己是美的,而他所创造的各种对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是美的;现实世界的美,是上帝作为万物的创造者,把自己的形象反映到他的作品中的结果。传说为狄奥尼修斯 阿里奥帕吉特所写的《论神的名字》,把美看成是神的一个名字,认为美是神的一种属性。②反对艺术,实际上却又承认了艺术的存在。中世纪继承了柏拉图对于艺术的谴责,认为艺术是一种欺骗,挑动感情。但是奥古斯丁说,艺术欺骗的目的在于求真。镜子中的人像唯其是不真实的,所以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的映象;感情也不能一概否定,为了使基督教的教义具有说服力,需要激发感情,象夸张、隐喻之类的东西,是可以允许的。③重视形式。形式来自上帝。奥古斯丁说:美是“各部分的匀称加上色彩的悦目”。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也说,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鲜明的颜色是公认的美。④美是有等级的。柏拉图给美划分过等级,新柏拉图学派更加重视美的等级。他们从物质感性的美,一层层引向道德性的内在的美,以至达到最高的上帝的美。越是物质的就越低级;越是精神的就越高级。这不仅反映了中世纪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也反映了中世纪美学思想重精神轻物质的神学唯心主义的根本性质。
中世纪美学思想复杂而又矛盾。它既是神学的附庸,又有反神学的东西。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就是在中世纪美学思想的胚胎中孕育出来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 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法、英、荷等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到16世纪达到高潮。这是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时期,史称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最根本的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意大利学者斯卡里杰认为:美不再是来自上帝的赋予,而是来自人为了创造“第二自然”对自然所作的选择,标志出人的力量。人的机智和手艺、人的创造力和发明,使人自己能够从杂多的自然中,经过选择和安排,创造出有机的和谐来。当时的绘画虽然大多仍采用宗教题材,但其表现的却是世俗生活的思想感情,哲学家和艺术家为了提高艺术的地位,大力声称艺术是为上帝服务的工具,它能够参与到上帝的智慧中去。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反对神学的斗争。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主张,艺术要从人的技艺上升到哲学智慧的高度。这时期的艺术家,既有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实际经验,又有广博的知识,他们大多具有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修养。他们懂得自然科学和数学,学习解剖学和透视学,刻苦进行艺术技巧的锻炼。卡斯特尔维屈罗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注释》一书中说:“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对于困难的克服,一幅绘画是以其显而易见的技巧征服了观众”。但是,他们并不满足于技巧,要追求的是智慧,是事物的形式和原因的解说。达•芬奇在《手记》中,直接称绘画为哲学,说画家不仅是用眼睛执着地观看自然,而且更多地要“思考他所观看到的一切”。
在自然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上,这个时期虽仍袭用柏拉图和中世纪的镜子比喻,但在意义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然不再是神的外衣,艺术应当象镜子一样,真实地再现客观的自然。这样,观察自然和模仿自然,逼真地再现自然,就成为当时的美学思想对于文艺创作的基本要求.达•芬奇说:“画家应当研究包罗万象的自然,在内心里研究他所看到的一切,利用他面前每一种物种的最优秀的成分。就用这样的办法,象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万物,使之变成第二自然”。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在人与神的对立中发现了人,并将艺术引向了人,但对人的了解还是抽象的,还不了解人本身也是矛盾的对立物,不了解理性与存在、认识与情感、思维与感觉、个人与群体的同一是通过矛盾运动才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