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博巴森根”锅庄舞蹈独特的服饰
在四川省阿坝州理县甘堡藏寨的嘉绒藏族居住地蕴藏着一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博巴森根”。这支由该藏寨所独创独有的叙事性锅庄舞蹈,其流传的历史已有百余年之悠久。作为一个国家级非遗的民俗舞蹈,众所周知,在表演过程中服饰的展现所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服饰不仅是装饰演员的物质材料,更是一种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并通常与本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化发展紧密相连,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甘堡藏寨藏族服饰与嘉绒地区藏族服饰的异同
丰富多彩的嘉绒地区藏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青藏高原土著部落的服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民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嘉绒藏族地区的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与居住的高原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历史上随着与外界的不断接触,以及不同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嘉绒藏族服饰曾受到汉、满、羌、彝等民族以及波斯等国服饰的影响。在较完整的保持着藏族传统文化特征的基础之上,其服装的色泽、图案样式和制作工艺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变化。嘉绒藏族地区的农区、城乡妇女常系有围裙,嘉绒藏语叫“德仄”,是当地藏族妇女的标志。围裙织法独特,编织精密,城镇妇女选择以纤细的色彩组成娴雅温和的调子,农牧区妇女则喜欢以强烈的对比色系相配,红与绿、黑与白、赤与蓝,并巧妙地运用复色、金银线,勾勒出具有明快、活泼的艺术效果。而居住在甘堡藏寨的嘉绒藏族妇女的衬裙则多为百褶裙,很多还饰有头帊与披毡。嘉绒先民喜欢以金银为饰品,尚黑,也喜用大面积的蓝色,而西藏地区则重瑟珠,贵红色。秦汉以后嘉绒这一地区分布着从西北迁徙来的氐羌部落,外来的氐羌人进入后与当地土著哥邻人和彝系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交融和影响,故在嘉绒藏族服饰中会呈现出区别于其他藏族地区的特征,有着某些羌族人和彝族人的色彩。
属于嘉绒藏族五屯地区的甘堡藏寨,由于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服饰呈现“汉化”的倾向也更为明显。女子服饰上衣变的短小贴身,头发加假发和发线将其编成两根脚辫子,头缠花帊,另外男子头戴毡帽与棉布缠头的汉族装扮在嘉绒地区皆有出现。
嘉绒地区自古就是民族迁移的交流走廊,在漫长的部族演进过程中,古代夷系和氐羌先民等形成的朴素服饰风格也融入其中。同时吐蕃东进对诸羌部落进行了长达200余年的政治统治和军事征服,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吐蕃文化的同化。但这种融合是远离藏族文化核心区的,处于势力比较薄弱的边缘地带,故而形成了一种被藏族同化但未被全化,与藏族融合而未全合的民族特殊区域。因此嘉绒地区的服饰既有吐蕃文化的因子又保留了自身服饰文化的特点。
入清以后中央加强了对嘉绒地区的统治,由原先间接统治模式的“土司制”转为了直接统治模式的“屯兵制”,促进了汉藏的联系,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提升。汉民的大量进入,人口的增加使得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服装面料除传统的兽皮、氆氇等外,当地已经能够制作出较细的胡麻布和一些绒布织品。同时,来自汉区的绸缎、棉布也广泛的进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随着与汉、羌、彝民族的交往,甘堡地区的藏族吸收了外来民族先进的技术经验与审美,丰富了民间传统工艺,使得甘堡藏族服装服饰更为华丽多彩。
“博巴森根”锅庄舞蹈表演时的男女服饰
“博巴森根”是生活在嘉绒藏族地区甘堡藏寨的藏族居民所独创独有的大型叙事性祭祀锅庄舞蹈。在表演时,近百名男子头包青布头帕,身穿青布长衫,下着白色的宽腿长裤,小腿缠有蓝色裹腿,脚穿麻织草鞋或绣花布鞋,腰间系有红色腰带。从男子的服饰可以看出,该地区的服饰已在藏族服装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清代满族与民国初期汉族的服饰风格特征,使人在不经意间想起曾经行走于茶马古道的“马帮”男人的着装。按理县当地官员的介绍:男子服饰具有民国时期汉族“袍哥人家”的风格。
而参加表演时,甘堡藏寨的女性则身着具有满族旗袍特色的长裙1。这也是该地区的服饰最具特征之处,区别于其他藏族地区服饰的特色所在。在广大的藏族地区,女装多为一身整体面料的藏袍,左边的衣襟压住右边的衣襟,腰间系有腰带固定。多数地区的藏族已婚妇女,腰间还系有五色横条状的名为“邦典”的围裙,在装饰下半身围裙的同时,也标志着自己已婚的身份。而甘堡藏寨的藏族妇女则头戴自己手工绣制的类似羌族妇女头戴的绣花头帕。但区别于羌族妇女绣花头帕的地方在于,甘堡藏族妇女以金花缎等加以装饰,并把藏族群众喜爱的珊瑚、松耳石、猫眼石等饰品直接系在头帕上。在表演时,头帕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格外耀眼。这样的头饰即区别于其他藏族地区的妇女,头戴皮毛帽子或珊瑚、蜜蜡饰品的风格,又区别于羌族妇女,头上仅戴绣花头帕的风格。甘堡藏寨女装服饰的上衣多着有黑、红、蓝三色的绸缎或棉质面料的斜襟坎肩,刺绣装饰着各种花纹、图腾或藏式吉祥八宝的图案。其上衣的样式类似清代满族女装的上衣,但又融入了藏族宗教图案与花纹作为装饰,所传递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丰富而深刻。该服装上衣的袖口宽而大,不经意间流露着民国初期汉族妇女的服装风格。跳舞时宽大的袖口袖随舞起,活泼典雅,使人不禁想起电视剧《桔子红了》里的清末民初的汉族女装。甘堡女装的下装为黑色百褶长裙,外加前后巾两片,巾上绣有藏族象征吉祥的宗教图案,脚上穿着平底绣花鞋,鞋面绣有藏族“吉祥结”的图案。该下装的服饰,融入了清代满族女装的旗袍风格,又加入了民国时期汉族女子的百褶裙样式。但在吸收满、汉女子服饰的同时,在刺绣的花纹上又传承了藏族群众特有的藏传佛教的宗教图案。而该服饰腰间系有的融入了羌族女装特色的绣花腰带,又是该地区的女装区别于满、汉女装特色的同时,又区别于其他藏族地区的女装特色。但腰带所绣的花纹又不同于羌族妇女腰带的“云朵式”花纹,而改为了藏传佛教中“吉祥八宝图”中的“吉祥结”的花纹。这样的服饰与刺绣,可以看出该地区在历史上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性。历史上,该地区藏、汉、羌、满的杂居,以及文化的交融,造就着当地独特的服饰文化。
二 “博巴森根”服饰的审美
据笔者深入当地进行田野调查得到确认,创作该舞蹈源于清朝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该藏寨的参加了赴广东与浙江沿海前线战斗所幸存的藏族屯兵回到家乡后,为纪念其英勇的战斗事迹,传承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将这种民族中尚武的精神和保家卫国的战斗事迹融入到当地特有的锅庄舞蹈之中,形成了独有的叙事性祭祀锅庄舞蹈,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巴森根。正是有着这样深厚的历史根源与文化的积淀,才使得“博巴森根”锅庄舞蹈有着独具的韵味之美,有着其它锅庄没有的独特韵律。该舞蹈磅礴的气势中带有一丝神秘色彩,使得该服饰对比其它藏族服饰,更多了一丝历史事件的深思;部族先民为了民族与国家的利益而骁勇善战的精神,又使得该服饰带有了一层豪迈大气和勇猛的光环。同时,由于历史上本部族与其他邻近民族的大发展大融合,可以在服饰中看到与感受到藏族服饰的审美中融入的汉、羌、彝民族文化的影子。
服饰中体现的多民族文化与审美
多民族服饰的交融在嘉绒地区的甘堡藏寨所独创独有的“博巴森根”舞蹈中显得熠熠生辉颇具特色。就如同它的舞蹈本身一样,在这样偏僻的深山里偶遇到一场超凡脱俗的藏族舞蹈,令人瞪目结舌,反思无穷。舞蹈中有藏族锅庄的形式、藏族踢踏的影子、羌族莎朗舞的元素、也夹杂着弹唱史诗的曲调,可是整场舞蹈下来却没办法把它准确的归类为哪种民间歌舞。因为,吐蕃文化的传播始于吐蕃的统治时期,大批将士驻留在嘉绒地区,与当地羌居民相杂居相处,并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彼此相互依存。相似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发展背景,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从而使得甘堡藏寨的艺术表现形式类同藏族文化,但又融入了多民族的文化。其服饰与藏族主体服饰之间保持着一致性,也又具有该地区的独特性。
古彝服饰与古羌服饰的元素奠定了嘉绒藏族服饰传承的多样性,即便在今天仍然能够从服饰上看到嘉绒藏族与夷人后裔的彝族、古羌后裔的羌族之间的渊源关系。嘉绒藏族和彝语支民族传统服饰具有三个主要相似特征:百褶裙,头帊与披毡。同样,嘉绒藏族也喜蓝色和黑色,这也是嘉绒女性服饰呈现出不同于其他藏族地区服饰的主要特点。由于处在嘉绒地区的甘堡藏寨与羌寨毗邻,所以这一带的嘉绒服饰的样式也与羌族的服饰相近。其服饰的色彩喜用大面积的蓝色,衣襟边缘也镶以宽边等。嘉绒藏族还沿袭了羌人喜爱裹绑腿和束腰带的习惯,男女皆束,女子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随着与汉,羌,彝民族的交往,嘉绒服饰吸收了外来民族的精神文化审美,在保留藏族本民族服饰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制作服饰的工艺与审美,呈现出一种多民族文化融合交汇的繁荣景象。
服饰中包含的宗教思想
舞蹈艺术的表演过程中,其服饰的展现所扮演着重要功能,不仅是装饰演员的物质材料,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服装材质与样式的演变,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自然环境改变、社会生活转型的综合体现。而服装上的花纹与佩戴的饰品,不仅镌刻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也传达着其宗教信仰与历史事件,记录着传播主体思想的情感。生活在嘉绒藏族地区甘堡藏寨的藏族居民,在表演“博巴森根”大型叙事性祭祀锅庄舞蹈时,男性所穿的布鞋的鞋面,女性服装的头帊、上衣、前后两片围裙、腰间的腰带均有鲜艳的纹饰。传统服饰的图案千变万化,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出藏族传统民族文化,也体现了藏民族深厚的宗教思想文化。
在领口和袖口的位置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米”字纹,图案比较对称,带给人一种平静、稳定的感觉。在藏族服饰中“米”字代表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可以看出藏族人对太阳的崇拜和对光明生活的寄托与向往;“雍仲纹”在嘉绒服饰中也十分的常见,多是左旋字符和右旋字符相对称出现,其在梵文中意为是吉祥万德之所集。另外,在嘉绒服饰、帽饰和腰饰中还有很多连续图案的出现,例如一些“雍仲拉曲”“十字纹”等等。这种连绵不断的图案用于藏族服饰面料的底纹之中,不仅增进了服饰图案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同时在藏族群众所信仰的佛教中,这些交织而成的连续的图案表示可以带来连绵不绝的幸福美满。同时,漫观所有藏族地区的服饰,最常见的“吉祥八宝图”也搭配运用到服饰之中,表达着深厚的宗教文化中寓意着对灾难的驱除、对幸福生活的祈祷。从这些美丽绚烂的图案纹饰中可以窥测到嘉绒藏民奇妙的审美意象和富于创意的构图技巧,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嘉绒藏族传统服饰的图案纹饰在经过上千年传承的积淀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之后,已经集合成为了自身的特有风格。
服饰中蕴含的屯兵文化与爱国主义思想
研究“博巴森根”舞蹈的服饰,不仅可看到服饰中的民族文化与审美情感,同时在服装的演变中还发现了该地区特有的屯兵文化遗象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深深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延续。中原文化的影响导致嘉绒服饰发生重大变化是在清朝改土归流以后。清朝为了加强统治,在公元一七五二年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内地先进的生产力与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也随之传入。随着汉藏联系的加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嘉绒藏族服饰得到了风格的转变。从现今“博巴森根”男子表演的服饰上看,足然可以窥探到“屯兵制”的深远影响,看到屯兵文化的遗象。裹绑的裤腿、汉式的布鞋、头上包裹的头帕、腰别腰刀、身背火药枪,无一不让人追溯到该地区屯兵制度的建立,以及屯兵文化中“尚武”精神的延续。这种区别于其他藏族地区所穿着的宽大藏袍,而改为短小、贴身、利于作战的着装,让人感受到“博巴森根”舞蹈中所演绎的当地先民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赴广东与浙江前线抗击英军的英勇作战场面。而女性身着的多民族文化特征的服饰,在配合豪迈宏大的音乐和舞蹈的同时,体现出了当地人民将自己部落积极融于祖国大家庭之中,与中华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
结语
嘉绒藏族服饰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符号与民族审美的结晶,而“博巴森根”锅庄舞蹈的服装服饰则更是对嘉绒藏族与甘堡藏寨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该服饰不仅延续了嘉绒藏族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审美情感,同时又融入了“五屯地区”特有的屯兵文化,让人从中感受到甘堡藏寨藏族先民骁勇善战、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呈现和表达。同时,这种民族服饰美学的外化也很好的诠释了在藏语中“博巴森根”一词,即为“狮子般勇猛的藏人”这一定义。由此可见,服饰的展现所扮演的不仅是装饰演员的物质材料,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的综合体现,镌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悠悠的历史可以翻页,但这些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的烈士的事迹,却不能忘却。传承“博巴森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保护了传统的嘉绒藏族服饰文化,更弘扬了其内涵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