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思想史简论

邹其昌

内容提要:本文就中国设计思想史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研究对象与基本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等进行了简要阐述。文章认为中国设计思想史由“考工学”设计形态和现代“设计学”形态构成。《易》《礼》体系构成了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理论体系的源头。

关键词:中国设计思想史、《易》《礼》体系、“考工学”设计理论形态


中国设计思想史研究是一门跨学科、多门类很具有综合性的学科。由于设计本身就横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即涉及到艺术、技术、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等诸多学科领域。因此,设计思想史就必然涉及到科技史、艺术史、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人类史等各方面。

1.意义与价值

关于中国设计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从设计现象到设计研究再到设计思想史,这是设计学科建设与研究的必然之路或学科发展的基本学理逻辑结构。就中国设计思想史研究而言,可以认为是中国设计发展与研究的历史必然。如果打破现行的中国历史分期方式而加以整合研究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中国设计及设计理论呈现为由本土的传统的手工业时代特征的“考工学”设计体系和受西方影响的融合工业时代特征的现代“设计学”体系等两大形态。由“考工学”到“设计学”的发展,其间还经历一个过渡期形态——“工艺美术学”或“图案学”。[i]“考工学”主要根源于《考工记》。“考工学”设计体系就其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技术手段、生存方式等方面而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及手工业时代的特征、以及宗法氏族社会礼制文化精神。“考工学”设计学形态深刻影响中国设计及其发展长达两千多年,至今仍有很多的亲和力,并且具有以崭新的面貌融入当代设计学体系形态的态势。[ii]

11

《考工记》书影

现代设计学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基本上是受到西方强势科技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具有浓烈之“洋味”。经过长达近两百年的探索、发展与推广,现代“设计学”体系,已逐渐引入国内并成为了“中国”的设计学体系了。这种设计学体系基本上是对西方设计学体系的照搬,没有真正把握中国传统设计学体系精神。这一状况尤其体现在对西方设计学体系的生吞活剥的移植。如整个话语系统都西方化、殖民化,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中国特性”的设计学体系的基本因素。这里有一个问题,“工艺美术学”或“图案学”与现代设计学体系的根基或渊源是有本质差异的。“工艺美术学”或“图案学”基本上或主要是从“艺术”中分化出来的,而不是(尽管也涉及)从科学技术等领域生发出来的。就这一点而言,我们提出了“考工学”设计学形态策略加以解决。实际上“考工学”与现代设计学体系的性质更具有姻缘性。

第二、从设计思想的本质而言,中国设计思想史研究从属于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研究。哲学是对人类普遍知识与认识规律的概括与总结。哲学是时代精神,是人类思想系统化的代表,是判断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的智慧坐标。可以说哲学是思想的核心,同样也是设计思想的核心。哲学史和思想史同样也是研究设计思想史的基本参照系统。从设计的产生到设计思想的呈现都体现着人类哲学思想的内在意蕴与本质要求。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渗透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设计思想,如“中和”思想、“阴阳五行”思想、“道器”观念、“天人合一”等等哲学思想无不以诸多设计形式展现出来,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为经典的设计思想理念。

当然,设计思想并不完全重合哲学思想。设计思想是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所从事的具体“物”“事”的活动,可以说是一定哲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物质化形态之历程。因此设计思想很难直接对等某一哲学思想(尽管目前西方理论中有所谓的“后现代哲学”与相应的“后现代设计”之对等,但这一对等实际上很难说是“对等”,更多只是“相似”而不是“相同”更不是“就是它”。“道”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和精神体现,而作为“器之道”的设计思想,又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出哲学思想呢?有的可能是“太极图”(双鱼图),也可能是“户牖”等。

尽管有各自的特征,但也有更多的联系。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必定推进中国设计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展开。同样,中国设计思想史研究的深入,也会更加丰富中国哲学思想史研究。

第三、从当代设计学科研究与建设方面来看,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挖掘与系统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与发展都必须根源于它的历史和现实之间的互动与生成。建构当代中国设计艺术学体系,必须根源于中国传统深厚的文化资源,深入理解中国设计学自己的历史和精神,充分把握世界设计学体系的发展脉动,积极整合中西设计系统,真正推进中国设计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固然,中国设计思想史的研究不可能是当代中国设计艺术学体系研究的全部,但是其研究的出发点或立足点。也就是说当代中国设计艺术学体系必然是“中国自己的”或“中国特性”的设计艺术学体系。这里的“中国特性”(不是“中国特色”,两者有本质差异。)是中国设计思想史研究的主题。因此,中国设计思想史研究的系统与深化必定会给当代中国设计艺术学理论体系与实践带来崭新的面貌。

2.对象与内涵

关于中国设计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及其设计思想的内涵,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首先,从设计思想研究的对象来看,中国设计思想史就是研究中国设计思想的发展历史,也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设计思想。那么“设计思想”的内涵又如何把握呢?与“设计”概念一样,“设计思想”一词是一个含义广泛、内容丰富的概念,常常引起人们种种理解的差异。但概括而言,“设计思想”的含义和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具体的设计思想

所谓具体的设计思想是指在设计诸领域中所体现出来的设计思想。如陶瓷设计思想、家具设计思想、平面设计思想、服饰设计思想、产品设计思想、环境设计思想等等。这里有一个问题,具体的设计思想与具体的设计成果不是一个概念,尽管有时可能成为一种“互补关系”。具体的设计成果常常是实物或其他形式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思想;但成果中有时确实是思想的体现,或者成果正是思想指导下完成的产物。例如北京的故宫,既是一件由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的设计作品,也是中国传统设计思想(以《周易》体系和《周礼》体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的充分体现,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的物态化展示,也就是说看到故宫,也就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的“精神性样态”。这里很清楚,“故宫”是具体的设计成果,“《周易》体系和《周礼》体系的建筑设计思想”是具体的设计思想。前者(成果)是设计史研究的对象,后者(思想)才是设计思想史研究的对象。

2

匠人营国图

3

故宫规划图

2)一般的设计思想

所谓一般的设计思想,是指那些相对于具体而言更加具体、更加抽象、超越各个具体设计领域之上的并带有总体性意义的思想。设计是人类使用自然或利用自然为人类某种需要和目的服务的创造性活动。因此,一般的设计思想,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上的。如中国设计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设计生态思想,“道器合一”的造物设计思想等。这一“人与自然”的根本思想仍然是将永远是设计思想的根本问题,是设计诸多领域具体设计思想的立足点和基础。

其次,一般的设计思想还表现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够应用于各个设计领域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如阴阳思想、五行思想等。阴阳思想就既可用于建筑设计思想领域,也可用于服饰设计领域,还可用于产品设计领域等。五行思想也是一样。
3)设计观

所谓设计观,是指对设计本身的反思,包括对设计的根源、本质、作用、价值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一系列问题。例如中国古代,人们常常把设计的起源或发明权都归功于“圣人”,如《考工记》就有“知者创物”的记载。《周易·大壮》有“圣人易之以宫室”而创设建筑。西方则将设计归之于上帝、神。而现世的设计师只是作为造物主的上帝或神的代言人。由此,就有了关于设计起源的各种理论。再如,在中国古代,设计普遍被看作是一种不可登大雅之堂的“技艺”,一种“小道”。由此从事设计活动的“匠人”也不会有什么社会地位。

44

4)设计方法

所谓设计方法,是指人们在从事设计活动和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或体现出来的认识方法、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关于设计方法的探讨,中国古代的《周易》提出了“制器尚象”的设计方法理论。这一设计方法在中国古代设计史上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又如,《营造法式》在深入研究和把握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设计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材为祖”、“五材并用”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从而使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论臻于完善。设计方法是设计进步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一种新的设计成果必定是建筑于新的设计思想方法之上的。如现代西方建筑设计划时代的成果,就是建立在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新建筑”设计思想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之上的。

上述四个方,主要阐述了设计思想应该是广义的设计思想所蕴含的意义。有一点还需说明的是,设计思想是一个历史范畴,一种发展过程中的观念。既然是历史的产物,可能就会有多向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舍。如中国古代的某些设计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足和遗憾,甚至是错误等等,这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不应求全责备。

此外,从设计思想与相关领域的关系而言,设计思想与哲学思想、科技思想、艺术思想、经济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设计是融哲学、科技、艺术、经济等领域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同理,设计思想也蕴含了哲学思想、科技思想、艺术思想、经济思想等。如《营造法式》就表现得特别明显。

3.发展线索和主要特点

如前所述,中国设计理论呈现为两个基本形态:“考工学”形态和“设计学”形态。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重大差异性,两者之间既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有着实质性的密切联系。就其相互之间的差别而言,“考工学”是农业文明传统手工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具有极大的个体性、自足性设计方式等特点。“考工学”形态下的设计,一般都是在小范围的,手工作坊式的,融设计、制作与施工为一体的,自产自销的环境下进行的。“考工学”设计的主体常常是某一方面的技术巧手或“匠人”。其接受的教育常常是师徒口授,传播的形式和范围及其有限。这种形态的设计,不是一种“自然稀缺经济”的产物,而是具有真正“以人为本”的造物设计活动。即真正是为了追求生活艺术化的表现以及充分展示人的智慧与创造精神的体现。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学”形态,是在大工业化时代、集约化整合、多工种多行业合作的产物,具有极大的群体性、分工合作性设计方式等特点。

在理解了中国设计思想的两个基本形态之后,就比较容易把握和定位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发展历程、基本规律和特征了。

要研究和阐述中国设计思想史的发展线索和主要特点,必须从其源头说起。要探讨中国设计思想起源于何时,就必然涉及到中国古代设计的起源问题。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也就是说实践和意识是同步产生的。因此,中国设计和中国设计思想应该是同时产生的,有设计活动就必然有与之相应的设计思想。人类的设计实践活动离不开人类设计思想的指导,尽管设计者可能是自发的或不一定自觉到了。那么中国设计产生于何时呢?李砚祖指出:“人类的文化最早是写在石头上的。人类的设计最早也是从石头上开始的。人类学研究表明,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人类曾经历了一个使用天然木石工具的阶段。当发现天然木石工具不能适应需要,而产生一种改造或重新制造的欲望,并开始动手制造时,设计和文化便随着造物而产生了。”[iii]这就是说明,中国设计和设计思想早在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即石器时代就开始萌芽了。这个萌芽时期就是中国古代设计的起源。萌芽时期的设计思想常常和巫术原始文化融为一体的。从产生到十九世纪中叶受到西方文化冲击之前,中国设计思想基本上是“考工学”设计学的系统。

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逻辑规律,中国设计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呈现三个基本阶段或时期。

第一个阶段为先秦两汉,即从远古到两汉(严格地说应是佛教文化进入中土以前,大约公元一世纪)。

这一时期是中国设计思想的创立和体系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小的阶段:远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汉。远古至西周——中国设计思想处于积累阶段,开始有零星的设计思想记载。春秋战国——达到第一个高潮,出现了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系统文献。秦汉——设计思想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一阶段铸成了以《周礼》为代表的“考工学”设计思想体系的完整出现。

在这一时期,就其设计领域而言,各种设计领域均已不同程度地展开。依照《考工记》的记载,至少有30多类设计领域。如石器设计(包括玉器设计)、陶瓷设计、服饰染织设计、青铜器设计、铁器设计、砖瓦设计、建筑及装饰设计、弓箭设计、车辆设计、色彩设计、造型设计等等。

设计实践的繁荣,必定有与之相应的繁荣昌盛的设计思想理论。这一时期的设计思想充分体现着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礼乐文化系统的确立。礼乐文化,已被公认为整个华夏文化的基本风貌。一般而言,礼乐文化产生于西周时期,即所谓的“周公制礼作乐”时期。“礼”观念的确立使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变,昭示着由崇尚“天”转到了认识“人自己”从而提升“人”的地位和意义。“礼”所关注的祭祀活动、政治活动以及相关的民政、军事、刑律、教育等都体现着对“人事”的关怀。以“礼”为核心的早期中国文化思想体现在儒道墨等流派中。“礼”的观念及其“礼器”等设计制作,对后世设计造物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墨、道等各学派均尊“礼”(尽管理解上有差异)。

阴阳思想的盛行,以及《周髀算经》等科学思想,五行思想等,《周易》体系的设计结构模式,《周礼》发现于汉代,但记载的基本上是周代的礼仪制度。

这一时期最大的成就是以《周易》体系和《周礼》体系为代表的中国设计思想理论体系的建立。这一体系是以“礼乐文化”(中和)为核心融会了诸子学派、阴阳五行思想以及相关的科学思想等从而构筑起了中国设计学体系形态——“考工学”。

第二个阶段为东汉至宋元

本时期的两大学风三阶段:所谓两大学风即汉学与宋学,汉学兴于汉而盛于唐。宋学的建构与完成。汉学宋学之争直接导引出这个时期“考工学”设计思想的特征:注重科学精神,从而形成了以追求实事求是的疑古思潮。所谓三个小的阶段:即东汉至魏晋六朝、隋唐、宋元。

1)东汉至魏晋六朝

儒道融合的玄学思潮,推进了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辩证发展。从而对佛教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佛教的冲击,道教的兴起与发展。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推动了中国设计思想的进步。

魏晋时期刘徽的“析理以辞,解体用图”的设计思想;晋代裴秀的“制图六体”的古代设计图学思想;“界画”及色彩理论的发展等。

2)隋唐

佛教文化的兴盛及其中国化,促进了中国设计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如“意境”理论的完善。

隋唐出现了汉学的集大成——《五经正义》,以及《通典》、《唐律疏议》、《唐六典》、《艺文类聚》《初学记》等大书。这些著述中有大量设计思想文献。

3)宋元

宋元代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最高水平的“理学体系”的完成。代表中国古代科技最高成就的“四大发明”在此时期完成。科技理论著作有《梦溪笔谈》、《武经总要》《营造法式》、《通志》《王祯农书》等。

汉至宋元时期出现了大量以设计为己任的设计家,如宇文恺、喻皓、苏颂、蔡襄等。陶瓷成为了世界农业时代手工业技术发展的最高峰,也铸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china)。

第三个时期为明清(1840年前)

这个时期呈现出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总结特征。就设计思潮而言,兴起于宋代的文人化设计理念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园林设计、器物设计方面等。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大量出现,如《园冶》、《长物志》《天工开物》《髹饰录》《农政全书》《遵生八笺》《远西奇器图说》《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陶说》《绣谱》《畴人传》等等。

就设计思想基本特征而言,这一时期创造性活力明显不如宋元。但更注重设计的生活化,从而也使得中国古代设计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如《长物志》等著作中大量关于“容貌”“仪态”“饮食”“养生”“家居”等世俗生活的美学及设计问题。

由此,“考工学”设计学形态已开始走到尽头,必将迎接新时代新的设计学形态,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


 

[i]关于“工艺美术”、“图案学”、“设计”等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可参见李砚祖《造物之美》的相关章节。在此,我只是从各自产生的不同来源加以区分。一般而言,“工艺美术”、“图案”来源于“艺术”(区别于技术的艺术),而“设计”则来源于“技术”。

[ii]目前学界有识之士所特别强调中国传统精神就与这些方面密切相关。

[iii]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第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注:本文原载于《<营造法式>艺术设计思想研究论纲》“绪论“的第一部分(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05年12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1年第5期,标题有改动;同时收录于《宋元美学与设计思想》(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第一版),即第十章。

转引设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