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宪章
对一个学科进行总体把握是困难的,对艺术学学科进行总体把握尤其困难。这是因为,与其他学科相对而言,艺术样式的繁杂多样及其各自的独立性,造成艺术学学科内部各研究领域的独立性及其相互之间的松散关系,从而为从总体上把握这一学科造成了极大困难。如果按照传统方法对这一结构松散的学科进行总体评述,无论是材料的归集和梳理,还是个人的视角和偏好,多方面的局限总使这类宏观表述难以服众。于是,我尝试通过艺术学学术文本的主题词调查进行这一研究,这就是基于CSS-CI及其“引文分析仓库”对于2000—2004年间整个艺术学研究论文所进行的主题词调查分析。事实证明,这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比较技术化的分析方法尽管也有自身的缺陷,是一种姑且搁置内容和意义的形式分析,但是,对于超越个人经验和主观偏好的局限而凸显学术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路径。
一、概 述
2000—2004年间, CSSCI共收录艺术学研究方面的论文1万多篇(10218篇),它们所标引的主题词2万多条(21516条)。这就是我考察此间艺术学研究主题的基本素材。如果将这些主题词出现的频率进行排序,那么,从理论上说,频率最高的主题词就是此间的学术热点,它们在2000—2004五年间的词频函数曲线就是这一主题研究的趋势。
当然,其中有些论文所标引的主题词的专指度较低,很难反映出具体研究内容,如“艺术”、“艺术研究”和“书评”等,尽管它们出现的频率较高,但由于所指过于宽泛,难以标识学术热点,所以将其删去不予列入。另一方面,考虑到艺术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当下转型期多元共存的特点,我将高频词的准入门坎降低到10篇次以上,以便能够对此间的研究现状有一更加全面的把握。这样,共有321个主题词入选,它们累计出现8000多篇次。为了对这些主题词有一总体了解,我首先将其分门别类,尽管这种分类只是相对的,它们之间的交叉在所难免。
这就是表1所给出的2000—2004年间艺术学研究主题词的类别统计。表中显示,电影研究方面的主题词出现的数量和篇次最多,分别达到72个和2600多篇,分别超过总数的22%和32%。这一比例和音乐研究形成对比:在艺术学的期刊和论著等方面的响力,音乐研究一直遥遥领先;而在主题词数量及其篇次方面,音乐研究悄然退居第三,电影研究却有不俗的表现,主题词的数量及其出现的篇次分别超过音乐研究36%和140%。这一实事说明,与音乐研究相对而言,电影研究有更多的话题需要言说,有更多的命题值得探讨。另外,就每一主题词平均出现的论文篇数来看,电影研究37篇,音乐研究21篇,说明前者对于同一论题的研究更为集中。音乐研究在期刊和论著方面的超强影响力,可能和市场(受众)的需要有关,而电影的市场(受众)则逊色于音乐。
电影研究作为整个艺术学研究的热点,也可以从整个艺术学主题词的篇数排序中得到印证。表2给出了此间整个艺术学研究主题词篇数排序的前10名。表中显示,在整个艺术学主题词篇数排序的前10名中,有7个主题词属于电影研究。电影研究的热度由此可见一斑。
相对艺术门类的学术研究而言,“艺术理论”是对艺术的总体研究。艺术理论和美学、文学理论等关系密切,它的学者队伍可能并非专攻艺术本身,往往是从哲学、美学或文艺学的角度居高临下鸟瞰艺术世界。因此,这方面的论题也很多,如表1所示,在整个艺术学主题词类别中,艺术理论主题词的数量和篇次均位居第二名。
书法篆刻、戏曲和绘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但表1显示其主题词数量却在20个以下,出现的篇次也在电影和音乐之后;特别是以绘画为主体的美术研究,在各类艺术研究中倒数第一,着实令人不可思议,只能说明这些学科在理论创新和迎合时代方面疲软乏力。相对而言,书法研究的主题词所出现的篇次并不算少,可能和其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关。
电视是现代社会发展最快、影响力最大的社会传媒之一,但其主题词数量只有27个,相当于电影的38%,出现的篇次只有612篇,只是电影的23%,和其作为社会传媒的影响力不相匹配,说明电视和电视艺术尽管受众广泛,但其学术积淀仍然比较单薄,电视作为有意义、有深度的学术对象尚待时日。值得一提的还有“艺术教育”,尽管它的主题词只有16个,但其篇次却达到438篇,也就是说,在2000—2004年间,艺术教育研究的每一话题平均有近27篇文章论及。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艺术教育研究的焦点相当集中,另一方面也说明艺术教育研究的领域有待开拓,对于同一论题过度集中的研究很难避免同一层面上的重复。无论怎样,艺术教育受到学界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现在,有必要对上列9类主题词进行逐一分析,以便对艺术学的各领域有一更真切的把握。
二、艺术理论主题词分析
如前所述,相对各门类的艺术研究而言,艺术理论,即二级学科层面上的“艺术学”,或称“艺术美学”是对艺术的总体研究。因此,凡是跨越不同艺术门类的主题词均应纳入艺术理论进行分析。表3给出了2000—2004年间艺术理论主题词统计。为了更加简明,我合并了其中部分同义词(下同),例如将“电视电影”和“影视艺术”统称“影视艺术”,将“导演”和“导演艺术”统称“导演艺术等。
表3中显示,最受学界关注的理论热点是艺术家及其创作问题,如“导演艺术”、“表演艺术”、“艺术创作”和“艺术创新”、“艺术追求”等,合计达到382篇次,约占总篇次的28%,说明理论界特别关注艺术创作及其主体问题。其次是影视合体研究,如“影视艺术”、“影视创作”和“影视评论”等,将电影和电视并称的主题词合计达到161篇次,说明这两种艺术样式确有许多相通之处。就艺术类型研究而言,出现较多的还有视觉艺术(25篇次)、造型艺术(23篇次)、宗教艺术(19篇次)、电影音乐(15篇次)、民间艺术和民族艺术(各15篇次)。比较具体的艺术样式有“动画片”和“名著改编”,也在10篇次以上,说明这两种艺术形式此间受到特别关注。其他出现篇次较多的艺术理论主题词还有人物(女性)形象、历史题材、艺术真实,以及艺术形式、艺术语言、叙事策略等。特别是“数字技术”,出现了14篇次,说明学界对于艺术载体及其传播技术的新变化很有兴趣。艺术风格问题、艺术史问题、艺术审美问题等也受到学界的关注。总体来看, 2000—2004年间艺术理论主题词比较宽泛和散乱,真正深入艺术本体内部的前沿性主题不是很多。
三、电影研究主题词分析
如前所述,在整个艺术学主题词中,电影研究方面的最多,数量和篇次分别超过总数的22%和32%。表4给出了2000—2004年间电影研究方面的主题词统计,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最受学界青睐的艺术门类研究的某些动向和问题。其中,我已将“影评”、“电影评介”和“电影评论”合并为“电影评论”等。
表4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香港和国外电影受到学者的高度关注,其中涉及到10个国家和地区,合计出现501篇次,接近总篇次的20%。特别是美国电影(包括好莱坞电影),合计出现158篇次;其次是日本电影(51篇次)、法国电影(35篇次)、香港电影(34篇次)、英国电影(30篇次)和韩国电影(25篇次)等。与此相应,专门谈论中国电影问题和电影民族性问题的论文偏少。
表4给人的另一突出印象是一些电影人的上榜。其中,张艺谋34篇次,名列榜首;夏衍19篇次;成龙和王家卫各15篇次;国外只有法国布莱松一人入围(12篇次)。他们的上榜说明他们的电影成就已被学术界所重视。而电影作品只有《生死抉择》这部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影片榜上有名。作为电影理论研究,表中显示,“电影评论”和“电影艺术”名列榜首,但其专指度很低,从中很难发现这类主题词究竟要研究什么问题。如果将“电影理论”和“电影文化”考虑进来,那么,仅这4个专指度较低的主题词合计就达到756篇次,超过总篇次的28%;这也就意味着, 2000—2004年间我们的电影理论研究,至少有28%的话题是在这种大而无当的层面上言说的。
表4中所显示的专指度较高且有学术价值的论题,除电影的创作、导演、表演、材和主题等传统命题外,关于电影的语言、叙事和性别等则或为本领域比较前沿性的课题。电影技术和电影市场方面的主题词同样出现不少,毫无疑问,这和电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密切相关。而关于电影史的研究,在表中也占有相当多的份额,则是一种比较学院化的主题。
四、音乐研究主题词分析
在各艺术门类的研究中,音乐研究仅次于电影而位居第二。表5给出了2000—2004年间音乐研究主题词统计。其中,我已将“音乐”、“音乐学”、“音乐研究”、“音乐艺术”、“声乐艺术”合并为“音乐学”,将“音乐理论”、“音乐美学”合并为“音乐美学”等。
表5中显示,音乐研究主题词排在最前的是音乐的一般理论(即音乐学)和音乐创作,这也是两个专指度较低的主题词,只能说明学界对于这两个领域比较关注,很难说明这些主题词所讨论的具体问题。而有些主题词的篇次尽管不是最多,但由于专指度较高反而更有分析的价值,如“曲式结构”(16篇次)、“同均三宫”(15篇次)、“和声”(11篇次)和“调式”(10篇次)等,它们的入围是音乐研究走向深层面的标志,较有学术价值。此外,“民族音乐学”(21篇次)、“音乐人类学”(11篇次)和“新音乐”(10篇次)的上榜,则表露出音乐研究正在尝试拓展新的疆域;“音乐文化”、“宗教音乐”、“仪式音乐”和一些地方音乐受到关注,说明学界试图在更广大的领域思考音乐现象,是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向。
表5最突出的特点还在于对民族、民间和传统领域的重视,包括“民族音乐”、“中国音乐”、“民间音乐”、“传统音乐”以及民间乐器等,甚至以研究此类音乐见长的学者(如杨荫浏等)和传统音乐理论范畴(如“同均三宫”等)也都榜上有名,合计达到384篇次,接近音乐研究总数的40%,可见音乐界对于本土、传统和民间音乐资源的倚重。音乐源自民间,民间建构传统;音乐艺术和音乐学术的繁荣可能和它的这一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五、书法篆刻主题词分析
书法篆刻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也是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样式之一。因此,关于书法篆刻的研究论文并不很少,特别是“书法艺术”一词,在表2艺术学研究主题词篇数排序中居然还高居榜首。表6给出了2000—2004年间关于书法篆刻的主题词统计,从中可以看出这一学科的某些特点。
在表6中,我已将“书法”、“书法艺术”和“书法研究”合并为“书法研究”,将“篆刻”和“篆刻艺术”合并为“篆刻艺术”等。这是一个一目了然的统计表。表6中显示,“篆刻艺术”只有37篇次,其他729篇次均为书法研究。而在书法研究中,“行书”、“草书”和“隶书”是对不同书体的研究,“书法家”、“王羲之”和“书法创作”是对书法创作主体的研究,其他还涉及到“书法作品”、“书法风格”、“书法创新”、“书法文化”和“书法史”等,都是一些专指度较低并且非常传统的研究主题。特别是名列第一的“书法研究”,被标引362篇次,接近全部书法研究主题篇次的50%,还有“书法理论”和“中国书法”等,多是大而化之的主题。这一现象说明,相对其他艺术门类而言,书法篆刻研究非常传统和简单,没能在书法艺术内部开拓出更精细和更富有现代感的研究视域和理论范畴。
六、电视研究主题词分析
电视是当代社会发展最快和最强势的媒体之一,但是关于电视的研究却不能同步发展,电视研究主题词的篇次居然排在书法篆刻之后。表7给出了2000—2004年间电视研究主题词统计,从中可以看出这一领域的大概。其中,我已将“电视连续剧”和“电视剧”合并为“电视剧”,将“电视”、“电视媒体”和“电视传播”合并为“电视媒体”,将“电视批评”和“电视评论”合并为“电视评论”等。
表7显示,“电视剧”是此间整个电视研究的热点。如果考虑到“中国电视剧”以及“电视剧创作”和“电视剧评论”,它们的数量累计达到166篇次,占到总数的27%,说明电视剧是整个电视研究关注的热点。此外,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与社会的脉搏紧密相连,所以,“电视广告”、“收视率”、“电视产业”和“舆论监督”等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成为电视研究的对象。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主题,例如关于“电视节目”和“电视纪录片”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节目主持人”、“人物访谈”、“电视谈话节目”和“频道专业化”等主题词,当是近年来电视不断改革求新的反映。
七、戏剧戏曲主题词分析
戏剧研究和戏曲研究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公布的学科目录上属于同一个二级学科,即“戏剧戏曲学”,但是,就戏剧和戏曲本身的性质来说,二者相距甚远:前者源自西方,后者来自中国传统;前者主要是对白表演,后者则是歌舞兼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情趣的变化,二者的社会影响力也大不相同。表8给出了2000—2004年间戏剧戏曲主题词统计,从中可以看出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当前的不同学术影响。其中,“戏剧”、“戏剧艺术”、“戏剧评论”和“戏剧研究”已被我合并为“戏剧研究”,“戏曲”、“中国戏曲”和“戏曲艺术”已被我合并为“戏曲艺术”。
表8中显示, 2000—2004年间戏剧研究方面的论文达到265篇次,而戏曲研究只有112篇次,二者之比约为2. 4∶1,这就是它们的不同学术影响。在戏剧和戏曲作家方面,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榜上有名,、说明他们在各自学科中的较高地位。特别是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近年来被不断改编和上演,产生了较大影响,说明中国古代戏曲尽管不可能在演出市场占据较大份额,但其艺术魅力不会消失,一旦注入恰当的现代元素就有可能被重新激活。另外,由于源自西方的戏剧大多选择现实题材,所以,“戏剧创作”仍被学界所关注;而戏曲题材大多源自中国古代或是古代经典的翻版,因而剧本创作问题并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值得一提的还有“元杂剧”和“京剧”,这是此间受到较多关注的两个剧种。尽管前者已成历史,它的入围说明它在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对被列为世界非物质遗产名录的“昆曲”并未入围,个中原因有待思考。
八、美术研究主题词分析
如前所述,以绘画为主体的美术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学术积淀最为深厚的艺术学学科之一,但是,表1显示, 2000—2004年间的美术研究是整个艺术学研究中最不景气的学科。表9给出了此间美术研究主题词统计的具体数据,从中可以见出个中原因。其中,“中国绘画”和“中国画”已被我合并为“中国画”,“绘画”、“绘画作品”和“绘画艺术”已被我合并为“绘画艺术”。
表9中显示,绘画无疑是美术研究的主体,达到236篇次,超过总数的65%。其次是摄影艺术和雕塑艺术,分别是53篇次和39篇次。“行为艺术”虽然只有11篇次,但是,它的上榜说明学界对于这一另类艺术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但是,美术研究存在明显缺陷,例如,美术理论方面居然没有一个主题在这5年间被研究10次以上(所以没有任何一个美术理论方面的主题词入围),有些不可思议;其次,关于国外美术研究,只有“外国美术史”一个主题词出线,说明我们的美术研究缺乏更加开放的视野;再次,无论是绘画还是摄影、雕塑等方面的主题词,全部是在艺术类别的层面上进行言说,并未深入和细化到艺术本体内部。这三个方面,一是美术理论研究的缺席,二是狭小的学术视野,三是大而化之的言说方式,恐怕是此间美术研究坠入低谷的重要原因。
九、艺术教育主题词分析
艺术教育在我国受到重视尽管较迟,但是,随着近年来对于素质教育的强调,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注目。表10给出了2000—2004年间艺术教育主题词统计,从中可以看出这一学科的最新发展。其中,我已将“声乐教学”和“音乐教学”合并为“音乐教学”。
首先,和其他类别的主题词类似,表10所列主题词也有专指度较低和大而化之的倾向,但是作为一个刚刚兴起和正在探索的艺术学科,难免在较大和较广的层面进行言说,特别是关于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及其性质和定位,以及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话题比较集中。就各门类的艺术教育而言,音乐教育被讨论得最多,达到194篇次,超过整个艺术教育主题词总数的44%;其次是书法教育, 46篇次,超过总数的10%;影视和戏剧教育则排在最后,只有12和10篇次。这是不同门类的艺术教育的学术影响力的差异使然。另外,“大学生电影节”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活动形式,“中央戏剧学院”作为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成了艺术教育研究的重要话题。
十、背景资源主题词分析
所谓“背景资源”类别的主题词,是指艺术学自身之外的思想背景和文化资源。这些主题词本身并非艺术或距离艺术较远,但其意义又是指向艺术,充任艺术研究的思想背景和文化资源。透过这些背景资源主题词,可以发现2000—2004年间艺术学研究的主要思想背景及其所使用的主要文化资源,或者通过艺术学研究主要阐发哪些思想文化问题,等等。表11给出了此间艺术学研究的背景资源类主题词统计。
表11中显示, 2000—2004年间艺术学研究和我国当代社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除“毛泽东”之外,“三个代表”和“先进文化”等政治话语赫然在目;“文化产业”、“WTO”和“西部大开发”等经济语汇高频次出现;“大众文化”和“多文化”、“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等等,这些频见媒体报端的时髦语词非常惹眼。这一现象说明,我们的艺术学研究有着敏锐的时代嗅觉,善于吸纳最新思想文化资源以增强活力,但是另一方面,艺术学作为一个学科也应有充分的独立自足性,更应从丰富的人类思想文化遗产中寻求支持。从表11中可知,佛教和佛教艺术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思想背景和文化资源,“《红楼梦》”、“天人合一”也是这一时期艺术研究的重要参照,“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等主题词尽管专指度较低,但它们的高频次出现至少说明此间艺术学研究有着这方面的强烈意识和明确取向。看来,如何处理现代与传统、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将强烈的现实关怀融入学理探究之中,当是我国艺术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