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安篇》论诗的灵感
一、《伊安篇》的主题
讨论的主题是诗歌的创作凭专门技艺知识还是凭灵感,结论是凭借灵感。
二、灵感说的土壤
古希腊文艺离不开神话,当时的神话势力很大,民众相信神灵存在,灵感说是诗神信仰的一种必然的结果。
三、灵感说的内在分析
在当时的希腊流行的是摹仿说,以为文艺是现实世界的仿本。柏拉图的灵感说看到了文艺创作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并不是通常的理智。“灵感的‘迷狂状态’也可以说是艺术创造时的潜意识的酝酿,以及兴高采烈时情感和想象的白热化。”(朱光潜本书)柏拉图对于文艺创作的这种现象的解释并不科学,但却产生了非常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四、灵感说的影响
(一)普洛丁(神的理念和美,艺术家代神创造)
(二)近代天才论(18C后,把灵感和艺术家的天赋联系在一起)
1、康德给天才的定义是:“天才是替艺术定规律的一种才能(天然资察),是作为艺术家的天生的创造功能。天才本身是属于自然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天才就是一种天生的心理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自然替艺术定规则。”他将天才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独特性、典范性、自然性、运用限于艺术领域。
2、谢林(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主义美学的代表)他强调天才和文艺创作的无意识性。“所有的艺术家都说他们是心不由自主地被驱使着创作自己的作品,他们创造作品仅仅是满足了他们天赋本质中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他认为,艺术源于天才的创造,天才具有不同寻常的才能,即他具有天赋的将技巧和语言整合为一体的能力。
3、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对天才、灵感的论述,他肯定了天才的存在,“认为天才是艺术创造的一种特殊才能,通过想象的创造活动,艺术家在内心中把绝对理性转化为现实形象,成为最足以表现他自己的作品。这种活动就叫做‘才能’、‘天才’等等”(汝信主编,西方美学史第三卷)。这是他对天才的定义。同时他认为,艺术天才虽具天赋,但仍需要后天的学习修养。对于灵感,他谈到:“灵感就是这种活跃地进行构造形象的情况本身。”(汝)“就是完全沉浸在主题里,不把它表现为完满的艺术形象时,决不肯罢体的那种情况。”(汝)而且他认为现实生活对艺术家的触发是灵感的真正来源。
(三)欧洲浪漫主义(19C上半叶)
浪漫主义侧重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出于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浪漫主义作家极力高扬精神生活的价值,用以对抗卑俗的物质世界。因而他们主张回到作者个人的主观世界,注重内心的反应和感受,强调自由,将情感和想象置于最重要的地位。
(四)尼采的悲剧美学
作为一位关注时代、具有人文情怀的哲学家,尼采(《悲剧的诞生》探讨的问题有:一是生命的意义;二是对现代文化的批判。
作为一名理性主义者,柏拉图在其创作中却提出诗源于神灵凭附诗人的灵感说,摹仿说与灵感说对立,灵感型的诗歌是神灵凭附,诗人处于迷狂状态下的产物,是非理性的。这就体现了柏拉图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也许这是柏拉图对理性的一种无意识地反思,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本身就存在着对理性的反思和非理性的因素?
在日神的照耀下,世界显得单纯、透明而美丽。所谓日神精神,概括说就是“梦”。同时,这种日神精神又是静穆的,它在美丽的外观中保持着尊严。在日神状态中,万物秩序井然,散发着静穆的光辉。
酒神,希腊人称之为狄奥尼索斯,为冲动之神。概括说就是“醉”。酒神精神的本质是激情,在激情的激烈迸发中,人们忘却了个体,忘却了自我,融入(那隐藏在世界背后的)永恒意志之中,因而也忘却了人生的一切烦恼。个体世界的一切樊篱被打破,一切界限都荡然无存,万物融为一体,在这美的迷狂中,体验到一种醉的颤栗。个体于是得到了解脱,融入了整体世界,他自己仿佛也成为了那个宇宙本体。
日神精神维持日常的秩序和伦理,酒神精神则使个体生命洋溢在高度的欢畅和自由之中,人的生命因而获得了彻底的解放。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都是非理性的。尼采提出的艺术形而上学的命题,赋予非理性的艺术以形而上的意义。
《理想国》(卷二卷三)统治者的文学音乐教育
一、《理想国》的主要内容
主要讨论理想国的制度和公民的性格教育,卷二卷三所谈的是保卫者的幼年教育,柏拉图认为幼年进行文学和音乐的教育,青少年时期注重体育的锻炼,成年转向理智的发展等等。
1、 在文学教育方面,柏拉图一步步指出古希腊诗史和悲剧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结论是(在题材和内容方面)要求文学是健康的积极的是善的,对青年人有益。
(1)文学的内容“说什么”:
柏拉图认为的关于神的法律和规定有:“神不是一切事物的因,只是好的事物的因。”“神在本性上是纯一的,在语言和行为上是真实的并不改变自己;他也不起欺哄旁人,无论是用形象,用语言还是在醒时或梦中用征兆,来欺哄。”柏拉图要求人们敬神,求和神一样。以上这些就决定了儿童应该听哪些不应该听哪些,长大才能敬神敬父母,互相有爱。
要让人们勇敢,诗人们不应该描绘阴间可怕的情景来让人害怕,在四个钟去掉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词语句子,这些词语会使城邦的保卫者们勇气消沉。
诗人们不应该让伟大人物(神)们痛哭哀嚎和轻易大笑。
只有城邦的保卫者才可以说谎,来哄骗敌人或公民,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幸福。
年青人要有节制,一方面服从保卫者的统治,一方面自己能够统治饮食色之类的感官欲。诗歌不应该有咒骂统治者的话,也不应该有一些欲望、不节制生活的描写。
不能让保卫者们爱财或是受贿,“礼物能说服神,也能说服可敬的国王。”这类诗不能让保卫者听到。
要求诗人做出声明,说英雄们没有做过坏事,不能让年青人相信,神可以祸害,英雄并不比普通人好。
(2)文学的形式“怎么说”
还讨论了文学的形式,分三种形式,单纯(间接)叙述,摹仿(直接)叙述,混合体,柏拉图只赞成单纯叙述,摹仿的对象也只能限于善人的善言善行。他认为一个人要专心做一件事才能做好,模仿很多技艺,将一无所成,还认为模仿比自己低劣的人物会变得低劣。
2、在音乐的教育方面,柏拉图认为歌有三个要素:歌词、乐调、节奏。歌词要符合诗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题材不准有哭泣哀叹的,不准有文弱柔缓的,要求音乐要简单不需要音阶复杂的音乐,能够表现勇敢表现头脑清醒镇静有节制,注重音乐教育的功用。由音乐到一般艺术,一切艺术都包含音乐节奏的道理,美不美要看音乐节奏是否和谐匀称,艺术既能表现人格又能影响人格。
《斐德若篇》论修辞术(有文学批评的意味)
内容及主题
讨论的问题是修辞术怎样才是艺术,是否要从探讨真理出发。
前面主要讨论爱情,带着谈到灵魂不朽的问题,后面讨论修辞术,谈到探求真理的辩证术,也就是柏拉图心中的哲学。主题是修辞术和辩证术的关系。三篇讨论爱情的文章,“爱情不是利害的打算或是肉欲的满足,而是由神灵凭附的迷狂,从人世间美的摹本窥见美的本体所引起的爱慕,灵魂借以滋长的营养品。总之,它和哲学是一体的。”后面转到修辞术,关于怎样才能写好文章,以这三篇文章为例子进行分析。先经验后由经验事实提升到原理。(苏格拉底)奠定了文学艺术的基本原则,文章必须表现真理。
同样在中国美学中,《周易·乾·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君子通过整顿文教以确定其诚实的态度,可以此来保其功业。辞,按孔颖达疏,意为文教,也就是礼乐法度,文章教化之类。诚:真心实意。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
诡辩家不追求真理,所以思想没有条理,这是错误的修辞术。要建立根据真理表现真理的修辞术首先要“统观全局,把和题目有关的纷纭散乱的事项统摄在一个普遍概念下面,得到一个精准的定义,使我们所要讨论的东西可以一目了然。”第一步是综合,第二步是分析、剖析,由此可见整体与部分,原则与事例,概念与现象的关系。一二步合在一起就是辩证术,这就是真正的表现真理的修辞术。
文章的作者要“第一是生来就有语文天才,其次是知识;第三是训练。”修辞学是无可教的,如果要在知识学方面下功夫的话,倒是自然科学和心灵“心理学”,作者应该了解哪一类文章宜于感动哪一类心灵,然后有的放矢。(注意到了文学艺术与听众的重要关系)最好的文章是哲学思想的孕育,不是纸上(散文是哑口的,养成思想的懒惰)而是写在受教者的心灵里的,文章是人格的表现,一个作者永远比他的作品要伟大。(我国古代有文如其人的说法。《艺概·诗概》“诗品出于人品”)
本篇对话有对理式、爱情、灵魂不朽、哲学修养、灵与肉的冲突等思想的讨论,很多学者认为这是柏拉图思想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