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红
自舞蹈产生之后,舞蹈伴随着时代的脚步而发展,每一时代的舞蹈的又都是时代景象的反映与表征。 在我国青海大通县出土的一个五千年前的陶盆里面,就真实地记录了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舞蹈的情景:人们手牵着手,正朝着一个方向,整齐地踏舞。好一幅原始歌舞的图像,整个画面透溢出一股天真、平淡、宁静的意境。这种舞蹈有可能就是早期的巫术、宗教活动里面的组成部分。我国殷商甲骨文里有跳舞求雨的记录,不下数百条。西周初年的制礼作乐中,所加工编排的“六舞”就是周代的祭祀天地、祖先的典礼仪式舞蹈。我国先秦时代楚地就是巫舞盛行。屈原的《九歌》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颂神、祠神、娱神的歌舞曲辞。巫师们拿着辟邪的长剑,庄严地走来,女巫们则美服修容,应和着乐声,翩翩起舞。歌舞场面是那么的华美盛大,那么的迷人!真是娱神又娱人。巫术、祭祀混杂歌舞至今仍有其踪迹,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佤族还有砍人头祭谷时跳的“木鼓舞”。佤族每年三月播种都要猎人头祭谷,以求丰收。人头猎来后供在人头桩上,男女老少就围着人头桩敲锣打鼓,歌舞数日,祈求谷物丰收。这种祭祀舞蹈节奏强烈、单调,动作沉毅、凝重。直到现在,我国春节必定舞龙祈福,可以说是古老的图腾舞蹈的活化石。
我国奴隶制时代,舞蹈主要是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自娱舞蹈向娱人方向发展;一是继续为宗教祭祀服务。在夏朝,舞蹈就开始从群众性、自娱性的活动向表演性方向发展。夏启即位十年,就有一个舞蹈《九韶》供启欣赏娱乐,它场面壮观,启还自己指挥了这场精彩的演出,乐舞享受是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商纣的生活比夏启更为奢淫,他不喜欢雅乐,而喜欢淫声。 他强迫音乐家师延为他“奏迷魂淫魄之曲,以欢修夜之娱”。
到春秋战国时代,表演性的舞蹈就已经十分成熟。贵族宴饮时,有女乐倡优进行各种舞蹈表演,以此来为宾客助兴。当时楚国宫中的舞蹈,就颇负盛名。舞女袅袅长袖,纤纤细腰,舞姿飘绕萦回,变幻莫测,如浮云、似流水,给人以虚幻飘逸之美。我国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不仅美丽绝色,倾国倾城,而且舞艺超群,仪态万方,一下子就迷着了吴王夫差,使他沉迷于歌舞声色之中,帮助越王勾践完成了复国大业。
汉代舞蹈的表现力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舞蹈语汇、技法的创作相当丰富,对舞蹈的美的追求已十分自觉。刘邦宠姬戚夫人能歌善舞,最擅长跳一种舞袖折腰的舞蹈,柔婉而优美。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姿容美丽,体轻似燕,舞艺精湛。传说汉成帝为她造了一个水晶盘,让宫女托盘,赵飞燕就在盘上起舞。只有高超的舞艺,才能跳的如此轻盈飘逸,如此的挥洒自如。汉代的舞蹈之美主要表现为敏捷舒畅,娟秀妩媚,柔美轻捷。舞女轻举却步,舞姿翩翩;高纵轻蹑,令人惊叹;长袖袅袅,妙不可言。舞蹈审美格调开朗明丽、欣欣向荣,很少萎靡、颓废之气。
魏晋南北朝的舞蹈大多富于抒情性,舞姿轻盈柔曼,情调缠绵婉转。如《白苎舞》舞女穿着质如轻云、色如银的典雅舞服,翻飞着长袖,时而高举,时而徐转,时而飞舞,时而掩面。舞步优美,引人入胜。所以,崇尚绮丽、纤巧、柔曼的风格,而不尚豪放粗犷的风格是此时的舞蹈审美趣味。
唐代舞蹈是多姿多彩,美伦美涣。既英姿飒爽、气势磅礴,又婉畅袅娜、飘拂轻捷。有《剑器》的刚柔并济、《破阵乐》的慷慨激昂、《胡腾》的矫健腾跳、虚幻若仙的《霓裳羽衣》,有袅腰疑折的《绿腰》,有悲切哀婉的《雨淋铃》。唐代舞蹈审美风格各异,繁花似锦,场面华美宏大,彰现盛唐浩阔气势。
到了宋代,纯粹的表演性舞蹈呈现衰落趋势。舞蹈的审美格调趋于娇柔、轻曼、缠绵、婉转之美。家宴舞蹈更具有观赏性、娱乐性,宫廷燕乐舞蹈在审美的基础上,侧重典礼性。明清时期,宫廷舞蹈表演成为歌功颂德、炫耀武功的工具,伦理性压倒了审美性;戏曲舞蹈也成为为戏曲内容服务的手段,舞蹈的自律性让位于他律性。
西方的舞蹈发展历程也是跌宕起伏,在希腊时期,舞蹈是使人身心和谐的艺术,学习舞蹈是必要的。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捡底曾说过,优秀的舞蹈者也会是优秀的战土。中世纪是西方舞蹈发展史上最黑暗的一页,造成了经典舞蹈发展历史上的断裂层。教士恫吓说,“舞蹈圈子的中心有恶魔,人们是围绕着那个恶魔转圈跳舞。”“舞蹈中的步伐是一步步地走向地狱的底层。”欧赛路宗教会议颁布决议,禁止在教堂中跳轮舞,不少极端的教土则在自己任职的教区禁止所有舞蹈。
中世纪教会禁止所有舞蹈 ,但平民们自娱舞蹈却发展起来了。早期中世纪舞蹈只有两种:列队舞蹈与圆圈舞蹈。列队舞蹈跟随领袖跳,舞步简单,多为弹跳与跑。圆圈舞蹈多用于宴会后围着桌子跳,动作较为缓慢于优雅。后发展出一种法式舞蹈,一对一组合跳。
文艺复兴开创了舞蹈新世界,欧洲所有的宫廷都把舞蹈当作生活必需的事务。这一时代的宫廷舞蹈可以分为低舞和高舞,低舞要求舞者双脚不离开地面,显得文雅庄重;高舞包括双脚离地的跑跳步与双脚的并跑步,显得活跃奔放。
在文艺复兴的中心地意大利,宴会舞蹈开始流行,它作为一种娱乐出现在宴会的空隙,为人助兴。15世纪末法兰西国王理查八世率军来到意大利时惊喜地发现了这种优美、豪华的“席间芭蕾”,于是法国人将芭蕾艺术连同意大利的艺术家一起“引进”到了法国。1581年,第一部芭蕾舞剧《皇后的喜剧芭蕾》的上演,推动了芭蕾艺术的发展,为未来的芭蕾树立的榜样。它第一次把舞蹈、音乐、歌唱和朗诵融为一体,创造了内容贯穿的演剧性芭蕾,标志了西方芭蕾的真正确立。它由专业的舞蹈教师设计,国王和贵族担任演员,女角也由男子扮演,表演场地在皇宫大厅中央,观众则围绕在大厅周围观看,演员戴皮制面具标志不同角色,故又称假面芭蕾 。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建立了第一所皇家舞蹈学院,专业芭蕾演员应运而生。并逐步取代了贵族业余演员,职业女芭蕾演员也开始登台演出,舞蹈技术得以较迅速地发 展。以后,芭蕾确立了自己的动作规范体系,规定了四肢的基本部位与基本动作样式,正式确定了脚的5个基本位置,成为发展芭蕾舞技术的基础。那些古典芭蕾舞的脚和手臂位置,因能集中体现古典芭蕾舞“开、绷、直、立”的审美特征,故被后人公认为“芭蕾的母体”。 这些都是法国在承袭意大利“宴会芭蕾”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到“戏剧芭蕾”的伟大成果。
17世纪70年代芭蕾演出开始使用宫廷剧场。演出场地和观众观看角度的改变,引起了舞蹈技术和 审美观点的变化,芭蕾演出从基本上是一种自娱性的社交活动逐步转变为剧场表演艺术。这个时期的芭蕾从属于歌剧,芭蕾实际上是一连串舞蹈表演,剧情反而显得无关紧要,这时称为 歌唱芭蕾或芭蕾歌剧。18世纪中叶,芭蕾大师诺韦尔在《舞蹈与舞剧书信集》中首次提出了“情节芭蕾”的主张,强调舞蹈不只是形 体的技巧,而属于戏剧表现和思想交流的工具。诺韦尔的理论推动了芭蕾的革新 浪潮,在他和其他许多演员、编导的持续努力下,芭蕾从内容、题材、音乐、舞蹈 技术、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使芭蕾终于能够与歌剧分离,形成一门独立的剧场艺术。情节芭蕾注重戏剧结构,哑剧摹仿和情感表达。这种形式使芭蕾上升为独立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却延缓了芭蕾动作本体的发展。
19世纪初,浪漫主义芭蕾发端,其主要艺术特征是喜欢表现神秘莫测的超自然境界,热衷于传达人们在世俗空间中难以如愿的理想,富于浓重的抒情色彩和想象成分。在芭蕾艺术史上浪漫主义谱写了极其辉煌的篇章,它在芭蕾技术技巧、编导思想与手法、舞剧音乐与舞台美术各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与发展。在梦境、爱情、神话、传奇的渲染下,随着女子脚尖技术的发明,服装上的改革,芭蕾的动作审美特征趋向于轻盈飘逸,呈现出脱离俗世,向往天国的姿态。舞蹈技巧也变得复杂多变,增强了炫示性。 “浪漫主义芭蕾”被认为是整部芭蕾发展史上的核心阶段。在浪漫主义时期的芭蕾剧目《仙女》、《吉赛尔》等中,为了造成某种超凡脱俗、神幻仙境的艺术效果,要求女演员在立起足尖的基础上完成各种动作,这不仅可以加强动作的轻盈和优美,还可以造成气度的高雅与不凡。 “白色艺术”的浪漫主义芭蕾诞生。
浪漫主义芭蕾的黄金时代极其短暂,从19世纪30~40年代,仅仅10多年就出现 停滞枯萎的局面。随着西欧芭蕾再次顺应上层人士的消遣品味,变得空洞乏味,而走向衰落时,芭蕾却在俄国迎来了它自身最辉煌的时期。 19世纪下 半叶开始,欧洲芭蕾的中心逐渐移至俄国,俄国也逐渐成为欧洲芭蕾的中心,并在芭蕾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在俄国进入“古典芭蕾”这个整部芭蕾史上的鼎盛时期,留下了以《睡美人》、《胡桃夹子》和《天鹅湖》这“三大舞剧”为首的一大批经典剧目,从而促使人们形成了“舞剧乃舞蹈的最高形式”的观念。它们无论舞台规模上,还是动作技巧,舞剧结构的完善上,都显示了古典芭蕾最为经典的形象和它的终结形态。
20世纪芭蕾的发展进入多元时代,出现了风格多样而互动、流派争妍且融通的态势,图标则呈伞型焦点辐射状。现代探索型新作魅力四射,19世纪经典舞剧依旧风光,交响芭蕾与戏剧芭蕾并行不悖,长篇巨著和精致小品相映成趣,各民族文化的注入使得芭蕾愈加异彩纷呈。 芭蕾艺术在当代总的趋势是发挥舞蹈特性本身的优势,与音乐建立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向高度交响化发展,力图反映高深的哲理。
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舞,是20世纪舞蹈发展的焦点。它突破古典芭蕾艺术的封闭模式,允许舞蹈家以个性化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做抽象的自由表现,用新的舞蹈手段表现自我,表现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矛盾。在训练、创作和表演上,不存在任何普遍的规范,每个艺术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观点、思想、感情乃至性格自由发挥,建立自己的法则。二十世纪初,邓肯首先向传统提出了挑战,她与古典芭蕾彻底决裂,强调主观感情在艺术中的主导作用,她充分地运用人体工具,勇敢地表现个人意志。邓肯那具有反叛精神的“自由舞蹈”,点燃了西方现代舞的烽火,成为现代舞的创始人。邓肯的舞蹈自由奔放,具有强烈个性,她不仅从事舞蹈艺术实践,而且还创立了新的舞蹈理论,对二十世纪世界舞蹈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继邓肯之后的现代舞蹈家们,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现代舞的理论和创作方法,使现代舞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匈牙利现代舞蹈家鲁道夫·拉班,根据客观的自然运动规律,试验了人体运动的空间可能性和方向可能性,提出了人体运动的“二十四面体”规律,并认为人体动作是由几种可以识别的共同要素(八大要素)构成。他的两大重要贡献是发明了“拉班舞谱”和“人体动律学”。玛丽·魏格曼则最早确立了德国现代舞的表现性、内省性以及在 拉班理论的基础上做出各种新的尝试。她的舞蹈最突出的特点是表现主义风格和以无音乐的形式回归动作本体, 她的舞蹈是她内在经验的强烈表现,内在的要素决定了形式。美国的现代舞蹈家玛莎·格蕾姆,发展了呼吸的技巧和建立在呼吸节奏基础上的收缩与放松的技术,创造了“格蕾姆式技巧”。美国另一位现代舞蹈家多丽丝·韩芙莉,创造了“跌倒——复原”技术,这种技术以平衡与跌倒之间的各种中间姿势,来从停止恢复到直立的姿势。可以说,现代舞进一步解放了舞蹈演员的身体,极大地强化了舞蹈表现力,赋予它以浓烈的现代意识,拓展了舞蹈的表现领域,使舞蹈犹如枯木逢春萌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