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国际美学大会于7月25在韩国首尔大学召开。来自世界各地二百多名代表参加会议。这次中国代表参加会议的有七十多人,阵容空前。代表提交的论文涉及美学、艺术学各个领域和方面。第一天上午大会开幕式和大会演讲。7月26日开始,分为大众文化时代的艺术理论;新媒体、设计与美学;身体与运动美学、美学的历史反思;艺术价值、认识、道德与政治、美学的科学展望;想象与情感;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美学与艺术类型、亚洲传统中的美学与艺术理论等十个主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7月26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碧辉在亚洲专场中作了题为《为日常生活赋予超越的诗性——儒家“曾点气象”的现代审美意义》的发言。
她发言的主要内容是:
“孔颜乐处”是通过道德伦理修养克服现实人生的限制而达到的超越性境界,“曾点气象”则是直接对日常生活进行的“审美点化”和审美升华。“曾点气象”典型地体现出中国文化寓无限于有限、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无限的精神超越、在现实中得到审美和艺术升华的特性。
曾点之“志”,包含了人暂时疏离社会关系、向往直接面对自然的愿望。通过这种暂时的疏离,把人从庸常平庸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还原人的本真性情,从而把握和体会宇宙自然的生命精神,实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艺术化。在“曾点气象”的背后,是一种对人生和生活的审美期待。这种审美期待的依据,则在于中国传统中把宇宙看成一个充满情感、并以情为本的世界的世界观。
以“曾点气象”为代表的儒家审美精神在《论语》中还表现为孔子的快乐精神。这种“乐”是灵与肉、身与心、物质与精神的融合汇通的综合性结果,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孔子的“乐”层次丰富,内涵广大,既是生命精神的状态,也包含道德人格的内蕴,可说是蕴涵了审美和道德的人生化境。它既蕴籍着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简单的快乐”,也包含了认识世界的认知之乐,更有朋友之间的信任,还有在自然中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安慰,寄托精神的家园情怀。
孔子之“乐”,一方面来自于对具体生活过程和细节的讲究、品味和体察,另一方面来自于高超的艺术和不辍的艺术实践,哪怕在极度困厄窘境、甚至生命受到威胁时也讲论不休、“弦歌不绝”。 《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个既注重生活质量、又充满着率性任真的艺术精神的人,一个达到审美和道德双重崇高境界的智者,而非后世儒者阐释中那个总是板着脸孔训戒人的道学家和“圣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精神,包含审美(艺术)和道德精神两个相互依存的维度。
之后,在互动环节,美国Towson University 的Choi Suk Gabriel 教授就孔子思想中的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与徐碧辉进行了交流;另一位来自德的教授就“审美点化”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译为“aesthetic awaking” 或者“aesthetic illumination” 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