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粉·墨》研讨会举行

     2016年7月8日下午,由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研究所主办,中国古典舞系协办的舞院沙龙第二十二期“作品·公论”系列围绕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展开。
    本次沙龙由舞蹈研究所所长金浩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吕艺生教授、北京舞蹈学院副校长邓佑玲教授、北京舞蹈学院副校长王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美学研究所所长刘成纪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青少年美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史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青年美术评论家刘立彬副研究员、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杂志社执行副主编张萍女士出席本次沙龙。此外,一同参与沙龙的还有《粉·墨》总导演梁群为代表的主创团队,以及中国古典舞系系主任庞丹、党总支书记兼副主任宋海芳、副主任郑璐等。
     吕艺生教授首先发言。他认为《粉·墨》体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哲学观和美学观,作品取法中国传统书画,象中取义,打通传统舞蹈、书法、绘画中师法自然,天地人相通的本质,呈现出一种相互勾连、统一的美学精神。同时,《粉·墨》遵循了“阴阳相合,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美学原则,并体现出独特的六合立体空间的概念。最后,《粉·墨》突出了气化美学的意韵。中国人把天地宇宙都看成是“气”的构成,人更是在“气”的制约下生存。中国舞蹈家非常看重“气”的作用,它关系到人的重心能否稳定,关系到中国古典舞基本风格的建立,这一点在《粉·墨》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从五个方面谈及对《粉·墨》的“印象”。第一,他认为作品具有与北京舞蹈学院学术精神相匹配的“学术性”。第二,作品凸显了脱离戏剧舞蹈模式之后,舞蹈艺术形式的“纯粹性”。第三,作品在“古典精神”的现代表达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探索性”,特别是在现代性的文化语境中对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反观与洞见令人印象深刻。第四,作品通过书法、绘画与舞蹈之间的艺术跨界,不仅把握住了中国古代艺术“诗书画”或“诗乐舞”同源的特点,也呈现出中国传统哲学崇尚天地人神交汇,对世界进行整体性的把握与认识的精神。第五,作品充分体现出“中国古典舞”作为当代中国舞蹈系统中继承千年主流文化的“正统性”。

      首都师范大学史红教授认为《粉·墨》不仅对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与语言审美风格进行了全面的视觉呈现,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理念进行了形象呈现。通过摆脱舞剧作品的传统叙事框架和人物设置模式,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了对“水墨”所代表的艺术境界的理解,通过“解、行、体、淡、色”五个相对独立的章节,不仅生动地演绎了水墨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异形同构关系,更通过二者之间形与神、意与象的复杂变化关系将笔墨之境进一步情感化。充分发挥了舞蹈艺术的想象力,找到了中国古典舞之“精、气、神、韵” 以及“气、意、势”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契合点。

      中央美术学院青年美术评论家刘立彬副研究员从美术与舞蹈渊源切入,认为《粉·墨》在身体的流转停滞间呈现出书法笔势的运用之妙,张彦远的画论就将 “气韵生动”看作是绘画的最高境界。对于中国传统艺术而言,“气韵生动”至少蕴含着两个层面:表演层面与内涵层面。正是通过“气韵生动”在人体内外的融汇贯通,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的理解。所谓“天人合一”并非是指物质形态上的融合,而是通过对“气”的体悟(“气”在笔尖、身体间、整个舞台上的运行),达成一种流动性的贯通。
      《舞蹈》杂志执行副主编张萍女士则从学术担当、艺术担当与国家意志担当三个方面谈及《粉·墨》的价值与意义。所谓学术担当在于“中国古典舞”作为学科概念,一方面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有优质的人才培养。作品在这两个方面都呈现出了“中国古典舞”的学科追求。所谓艺术担当在于《粉·墨》充分地呈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中的诸多范畴,并且在中国古代舞蹈传承断代的现实前提下,发挥艺术想象力对中国古典舞蹈形态进行了创造性的接续与历史化的表达。所谓国家意志担当在于作为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创作实践,《粉·墨》力图呈现的是一种代表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与当代中国形象的舞台实践,这种艺术实践要求艺术家不是在外形上趋向于“中国”元素,而是要在文化精神的内涵上贴近它。这既是作为国家教育机构的责任,也是艺术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作为《粉·墨》初创版的策划者,北京舞蹈学院副校长王伟教授在专家学者们的发言之后回溯了作品自动议到复排七年间的漫漫历程。她认为《粉·墨》承载着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如何解析古典艺术。在中国的传统艺术或者古典艺术中,其“表现”不仅强调社会性,更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和形式的美,由此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法则。《粉·墨》正是依照这样的古典艺术原理及法则,探寻自身的创作途径和方法,即不去复原模仿固有的样式,而是模仿理念和艺术,遵循的不是“存在的原则”,而是“认识的原则”,把“想像力”作为主导创作的实际源泉。她进一步谈到“古典”在当代是一个不断被阐释的话题,作为被时间和历史界定的古典终要静止,终要成为过去,但是,古典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它也承载着文化和美学概念,它不会仅仅成为一种固化的物态形式代表着过去,也会成为一种理念和法则,感召着未来。


      《粉·墨》的总编导梁群代表主创团队阐述了创作主旨。他坦言由于自己并非编导专业出身,在编创《粉·墨》的最初阶段,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把多年来习得的、非常丰富的古典舞身体语汇以舞台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在中国古典舞学科中多年学习的积淀形塑了自身对于古典舞身体语汇的认知与理解。整个创作团队坚持了自身的优势,通过不断地修改与调整,用中国古典舞的身韵“母语”表达出了属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张法教授由于日程安排无法出席此次沙龙,但是他通过信件充分肯定了《粉·墨》的艺术价值,也提出了中肯而宝贵的建议。他认为作品虽然将主题定位于张彦远的水墨之论,但从整体来看,似乎将其看作中国文化的色彩之学更为贴切。与会的其他学者也认为作品未来的修改方向应集中于目前所设五个章节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加强作品的整体性。
         沙龙特邀学术主持人金浩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谈到当代“中国古典舞”并不缺乏传统内容,而是亟需提升阐释传统的现代能力,《粉·墨》为这种能力提供了成功的示范。艺术创新具有一种唤醒作用,为我们指示出“古典舞”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所在。

文:闫桢桢  张弥
图:任妍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