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姆加通”摘抄
朱光潜
1、关于诗的哲学默想
由低级认识官能所接受的观念叫做感性的观念。
一篇感性作品的完善和它的各组成部分能引起的感性观念多寡成正比例。
一篇完善的感性的作品就是一首诗。
感性的观念分朦胧的和明晰的两种。
观念如果是可以明确地理解,而且是恰当的,完善的,它们就不是感性的,因此,就不是诗的观念。
因为明晰的或生动的观念是诗的,而明确的观念不是诗的,所以只有混乱的(即感性的)但是明晰的观念才是诗的观念。
如果某一观念比其他观念所包含的东西多,尽管这些东西都只是朦胧地意识到,那个观念比起其它观念就有周延广阔的明晰性(extensive clasior)
我们对事物想得愈确定,它们的观念就包含愈多的东西。一个感性的观念所包含的因素愈多,它也就愈明晰,因而也就愈是诗的。
个别的事物都是完全确定的,所以个别事物的观念最能见出诗的性质。
种的观念比类的观念较富于诗的性质。
我们对于本身的现在变化的观念是情感,因此他们是感性的,诗的。
情绪是可意识到的那种程度的快感或痛感,因此对于正在认识某种事物的人来说,这类情感呈现为关于善与恶的混乱的或感性的观念。因此这类情感提供出诗的观念——激发情绪就见出是诗的性质。
当我们对于一件事物有好或坏的观念时,那个观念所包含的东西就因此较多。所以以混乱的或感性的方式呈现于意识的好或坏的管你年具有较大的明晰性,因此,它们也较富于诗的性质。这类观念激发情绪,所以激发情绪就见出诗的性质。
情感愈强烈就愈明晰或生动。
心中的形象(意象)就是感性的观念。
意象不如情感那么明晰生动,所以诗的性质也较少。因为感情是在情绪被激动时才发生的,一片激发情绪的诗比起一篇全是冷淡意象的诗较完善。激发情绪比起创造单纯的意象也较易见出诗的性质。
诗的观念之间的联系应该适宜于引起感性知识,也就是说,应该是诗的。
词既然是诗的组成部分,所以词应该是诗的。
词有音和义之分,音和义愈是诗的,诗也就愈完善。
因为隐喻式的表现(语言)最适宜于表示感性的观念,所以图像化的辞藻是诗的,因为这类辞藻所传达的观念是感性的,所以是诗的,诗的辞藻提供复合的感性观念。
如果我们把一篇诗叫做自然的摹仿或是动作(情节)的摹仿,所要求的就是诗的效果应该类似自然的效果。
自然所产生的(这就是说,宇宙中变化的内在原则或是根据自然的动作所产生是)各种观念从来不是立即明确和理性的,而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它们却有很大的明晰性或生动性,所以他们是诗的。因此,自然的作品……..和诗人的作品彼此相似。所以一篇诗是自然和自然的动作的一种摹仿。
如果替一篇诗下定义,说它是一种摹仿动作或自然的有韵律的作品,诗的两个基本特征就彼此没有联系起来,我们的学说提供了这种联系。【因为韵律悦耳,因此引起对许多观念的注意,这就产生一种明晰的(生动的)和感性的(混乱的) 观念。自然也产生这种观念;所以韵律就是一种自然的摹仿——或是韵律本质的摹仿。】
希腊哲学家们和教会神父们都已充分地把“感觉”和“概念”(思想的对象)分辨开来了。但是他们显然没有把“感觉”看成等同于用感官去察觉的事物,因为他们把不在眼前的对象或想象也叫做“感觉”。“概念”可以叫做高级的认识功能,是逻辑学的对象,“感觉”则属于感觉的科学或美学。
2、形而上学
一种不明确的观念叫做一种感性的观念。我的生活力量,通过一种低级的功能,使我们有感性的认识。
完善的外形,或是对广义的鉴赏力为显而易见的完善,就是美,相应的不完善就是丑。因此,美本身就是使观者喜爱,丑本身就使观者嫌厌。
3、美学
美学(美的艺术的理论,低级知识的理论,用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类比推理的艺术)是研究感性知识的科学。
美学的目的是单就它本身来说的感性知识的完善(这就是美)。应该避免的感性知识的不完善就是丑。
丑的事物,单就它们本身来说,可以用一种美的方式去想,较美的事物也可以用一种丑的方式去想。
(造成用美的方式去思维的先行原因之中有这一项)心的一切情绪不太暴烈,以至它们的出现就会压下一切象征性的知识。
凡是我们在其中虽看不出什么虚伪性,但同时对它也没有确定把握的事物就是可然的,所以从审美见到的真实应该称为可然性,它是这样一种程度的真实:一方面虽没有达到完全确定,另一方面也不含有显然的虚伪性。
凡是观众在观看时或听众在倾听时心理暗地在期待的东西,凡是通常发生或是照例应有的东西,凡是一般人相信会发生的东西,或是凡是和这类事物有些类似的东西——无论是伪(就伪字的最广的逻辑的意义来说)是真(就真字的最严格的逻辑意义来说)——凡是我们的感官不轻易抛弃的东西,都是可然的东西,按照亚里士多德和死塞罗,这可然的东西就是艺术的心灵所应追求的。
人们对我们的这门学科可以反对说,美够不上哲学家的尊严,这些感觉,幻想,寓言和情绪的鼓动是在哲学地平线以下的事物。我回答说:“一个哲学家是凡人中间的一个人,像这样广阔的一部分人类知识,他不应认为对他是无关的。”
反对者说:审美经验的混乱是错误的根源。我回答说,一个人不能从黑暗中突然一步就跳到正午的阳光里。同理,一个人从没有认识到明确的认识,也必须经错使人们的那种虽是混乱而却明晰的意象来作为阶梯。
昏暗的意象还没有包含足够多的分辨性质的意象,使得下次再遇见对象时能把它认出,并且把这个对象和其它对象分辨出来。···所以(意象中)能用感性语言表达的部分在意象明晰时比在意象昏暗时较多。因此,一首诗在意象愈明晰时也就比在意象昏暗时愈为完整。
诗人理解道德的真理,和哲学家所用的方式不同,一个牧羊人看日月蚀,也和天文学家所用的眼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