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5):9~14
袁鼎生
内容摘要:事物深层的和谐质在张力与聚力的自由结合与有机匹配中构成。张力为丰富性、个性、差 异性、变化性,聚力为目的性、共同性、统一性、稳定性。低层次形式美,聚力强,张力无 ;中间层次形式美,聚力远远大于张力;高层次形式美,聚力、张力平衡。
关 键 词:形式美/张力/聚力
形式美的本质是和谐,即对象各部分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与统一,平衡与稳 定,有机与有序,自然与自由。各种形式美因含和谐质的不同,而有等级、品位上的差异。 通过对形式美层次性的分析,特别是通过诸种形式美对自身层次定位的超越,有利形式美向 新的审美范式的转。
一
形式美的品位跟事物结构张力与聚力的大小及其关系的平衡、自由密切相关。张力由丰富 性、个性、差异性、变化性生成,聚力由目的性、共同性、统一性、稳定性生成。事物深层 的和谐质在张力与聚力的自由结合及有机匹配中构成。对称、齐一等形式美,整体的各种组成部分在形态、性态、数量、尺度、质地诸方面有着 十分突出的同一性,相互间十分亲和与协调,凝聚力大,统一素丰富,整体协调的程度很高 ,然各部分一副面孔,缺乏鲜明独特的个性以及丰富多样的审美特征,结构张力很小,与聚 力不平衡。这就造成了聚力对张力的压抑、吞并,导致两者关系的不协调,不自由,不合高 级形式美的规范。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1],要求各种因素造成“ 和”,避免“整齐划一”的因素形成“同”。对称、齐一显然不符合这一审美规则。再看, 它们在整体时,各因素按集合的方式统一,简单容易,浅显外露,拘谨局促。正因此,当这 类 形式美在事物身上体现出来的时候,既形成了整齐、有序、庄重、典雅、肃静的审美特性和 审美价值,也生成了呆板、僵硬和缺乏变化与生气活力的反审美的负价值,初看尚可,久观 必厌。
张力与聚力作为构成事物形式深层和谐的两大要素,在审美价值的生成上也是各有千秋的 。聚力,凭借各部分的集合与协调同一,形成某种十分集中、突出的审美特征,给人强烈而 深刻的审美印象;张力,凭借各部分的个性、丰富性的充分展开,形成了格调迥异的、大流 量和多流量的审美信息。低层次形式美因结构张力的缺乏,所包蕴的审美信息也就难以饱满 、奇特、多样了,其居下品,也就势在必然。关系的协调,作为和谐的本质,既从各部分的凝聚、统一等外在层次体现出来,更从张力 与聚力量的平衡和关系自由等内在层次显示出来,对称、齐一仅在浅层次上获得和谐的本质 ,其品位与价值也就难以提升。
二
中间层次的形式美主要包括均衡、渐变等类型。这类形式美张力与聚力趋向统一然未达平衡统一。它那仅次于低层次形式美的强大聚力, 造就了外部关系的充分和谐,处于发展中的聚力,显得微弱,两者处于非协调、非匹配发展 的境地,内部和谐的自然度与自由度也就难与高层次形式美相提并论。
均衡指组成整体的两个部分在形体、色彩、质地诸方面大致相等。它凭借组成部分的相似 性,既生成共性值和共性质,产生亲和力、凝聚力,达到整体统一,还同时产生差异、个性 、变化,在一定意义上避免纯粹对称所带来的诸如僵硬、呆板、沉寂等审美负价值。然均衡 所追求的个性、变化、生机、丰富都是有限的。它的个性值远不及共性值高,它的变化只能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高度同一所带来的呆板,它的丰富也仅仅是与对称所显示的单调相比,以 后者为参照系,才或多或少地展露出来。如果和多样统一等高层次形式美相比,就仍然是单 调的了。一句话,均衡的共性值、统一值过高,个性值、变化值、丰富值偏低,二者不成比 例,从而导致整体结构的张力与聚力不够平衡,不够协调,影响了深层和谐质的生成,也就 难以跨进高级层次的形式美之列。
渐变,是指形态、属性相近的事物依次排开,事物间依次产生亲和力、凝聚力,环环相扣 地构成和谐的整体。比如将七种色彩不同的事物排成一个环形,采取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 ,进行渐变性排列,赤与橙、橙与黄……紫与赤色彩相近,依次减弱差异,并相应地萌生同 一性与亲和感,也就形成了和谐的结构整体。假如这七种事物随意排列,色彩杂陈,差异竞 生,也就缺乏统一凝聚的力度了。
与均衡相比,渐变的个性、变化、丰富等指数高一些,但却没有自由发展。它靠调和、中 和来达到统一,凭借有序的排列组合,消融、减弱、模糊各部分之间的差异与个性,形成相 似性、相近性甚至同一性,其同一性的获得,是以差异性的损失为代价的,其共性的生成与 增长是以个性的削弱为前提的,其整一性的萌发是以变化性的模糊为基础的。这一此消彼长 的情形,虽然造就了审美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共性、同一性、统一性与个性、差异性、变化性 、丰富性之间的适当比例,使二者的指数大致匹配、相称,使矛盾的对立面达到协调与统一 ,但这是用抑此扬彼、水落石出的方式造成的,而不是靠水涨船高、耦合前进的方式生成的 。其结果,对立的双方都很难充分发展,作为个性、差异性、变化性、丰富性的矛盾一方, 为成就自己的对立面,还产生了负增长,从整体上影响了双方统一后所生成的和谐的质、值 、量、度。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2]中国儒家哲学和美 学推崇“中庸之道”、“和为贵”、“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均和渐变相通。这类中和、 调和、渐变式和谐美,是由于个性与共性尚未协调地、充分地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特定历史 阶段的必然产物。在过去时代,它们可能是最高的审美理想或曰形式美理想,但时过境迁, 在追求个性与共性充分地、协调地发展的和谐形式的现代人眼里,却等而降之了。如果说均 衡是低、中层次形式美相联合的中介,那渐变等则是中间层次形式美向高级形式美跃进的准 备,或曰连接点、中介点、过渡点。
三
主次统一、多样统一、动态平衡、对立统一等高层次形式美的特征是:组成整体的各部分 在共性、同一性、稳定性、统一性以及个性、差异性、变化性、丰富性等诸多对立面都得到 了充分的、协同的发展,在质、值、量、度等方面都具备了较高的指数,都达到了较高程度 的对等性匹配。也就是说,它们是整体各种矛盾对立的内在要素得到充分展开后再达到统一 的 和谐美类型,是整体的张力与聚力得到充分释放达到平衡统一的形式美类型。高层次形式美 聚力与张力耦合发展与统一的自然度与自由度都是低、中层次形式美难望项背的。
一个审美对象,其组成部分越多样,各自的个性越独特,相互间的差异越大,对立、对抗 程度越高,其结构张力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另一方面,其丰富的组成部分共同性越充 分,内部联系越紧密,其结构聚力也就越大。其结构张力与聚力越走极端,越在高质、高量 、高值的基础上达到对等、平衡、匹配与自由自然的协调统一,其和谐美的等级也就越高, 价值也就越大。正是在张力、聚力的充分发展与对等平衡及自由自然的协调统一所构成的深 层的充分的和谐本质方面,诸种高层次形式美与中、低层次的形式美形成了分解。
主次统一式和谐之张力的形成,除了主体部分和众多个体部分本身的个性独特、鲜明、多 样外,还要求主体层次和次要层次,次要层次和次要层次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只有这样 ,各部分的个性特别是主体部分各次要部分的个性才不会相互遮蔽、模糊,并在外部形态上 形成一种实际的空间状态的张力,如果各部分之间特别是主要部分与次要部分之间缺乏必要 的间隔距离,则主次难分,个性难辩。主次和谐之聚力的形成,除了各部分的共性充分外, 还要求主体层次处在一个独立特出的位置上。主体部分是聚力的主要生发者,它处在显赫的 地位,才能有效地发挥对次要部分形控意领的作用。当然,主体部分与次要部分也不能离得 太远,否则鞭长莫及,聚力顿减。再有,主次之间要有一种统属的内部关系,这是特别重要 的一点,没有它,无法形成整体。像太和殿作为北京故宫的结构主体,处在方形结构正中且 最高的台座上,周围有一段适中的虚空地带,四面的建筑层层拱卫、簇拥它,形成了居中一 呼,周围应者云集齐趋身旁的统属关系,产生了巨大的结构聚力。周围建筑又有不同的个性 ,且向四面延展,从而形成了跟聚力相平衡的张力,产生了整体关系的协调之差。
多样统一的审美形式靠组成整体的各部分同异兼具、同异充分、同异相称生成。就一个具 体的审美对象来说,它的组成部分越多样越好。因为它是造成充分的“同”与充分的“异” 的基础。这多样的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外部形态各异,并“异”得越独特、越新奇怪诞越好 ,在某些方面互相越不重复越好,只有这样,才可能取得充分发展的“张力”,另一方面则 要求各组成部分有着充分的共同性,有着紧密而多样的内在联系,同步地形成与“张力”匹 配的“聚力”。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处在画面正中的耶稣对12门徒说:“你们当中有 一个人出卖了我”,13人反应各异,耶稣安祥悲悯,犹大惊恐慌乱,其他门徒有的追问,有 的猜测,有的表白,有的震惊,有的愤慨,有的悲伤,有的关切,呈现出绝不相同的独特表 情,形成了充分的多样性与个性,但这诸种表情均属于对耶稣所言的反应,有着深刻的内在 联系和丰富的同一性,从而张力、聚力充分而平衡,达到了很高程度的多样统一。
审美对象动态平衡的和谐形式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以局部的不平衡来达到整体的平衡。局 部的不平衡显示出个性、差异、变化、丰富,生成张力,整体的平衡则形成共性、同一性、 稳定性、统一性,产生聚力,并达到两相对应匹配。像桂林著名的风景点叠彩山的峡谷中有 一“叠彩琼楼”,成大致的方形结构,北面为一层楼建筑,南面建有两层楼,东面为主体建 筑,西面仅一亭、廊,独立地看,南高北矮,东重西轻,极不平衡,然联系环境来看,情形 则完全不一样了。叠彩山北有高耸的明月峰,南为矮小的于越山,西有浑厚的四望山,东临 灵虚的漓江,叠彩琼楼竖立其间,南面山低而屋高,北面山高而屋矮,西面山厚而屋疏,东 面空虚而屋密,从而因地制宜,与环境实现了整体的动态平衡,完成了高级的形式美创造。
审美对象动态平衡的和谐形式的另一种形态,是通过数量、距离的有机变化来形成的。其 特点是组成整体的各部分在数量上是不相等的,从静态来看是不平衡的,从而造成倾斜、变 化与个性及其多样性,产生了较大的张力,但通过“调距”的处理,却实现了不稳定的稳定 ,不平衡的平衡,形成与张力相称的较大聚力,达到了整体的矛盾统一。郭沫若在广东湛江 的“寸金桥”题词:“一寸河山一寸金”,其中的“山”字很有特色,左边的一竖用笔较轻 ,右边的一竖下笔很重,中间的一竖不在正中,而明显右靠,形成了左轻右重的倾斜格局, 仿佛极不稳定,但仔细揣摸,却又是在动态中达到了平衡。这就像儿童公园中的翘翘板,“ 山”字中间的一竖有如中心支点,两个重量相等的小孩坐在离支点等距的两端,交替上下, 实现了有如正楷山字般的规则平衡。而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玩这一游戏,小孩须离中心支点 较远,大人则要内靠,方能有序起伏,形成郭沫若所写“山”字般的不规则的平衡,超常态 的平衡,即动态平衡。
粗略看来,动态平衡与渐变式和谐都是以“巧妙”的布局来协调整体关系的,但前者在“ 协调”中似乎考虑了张力与聚力的双向发展与总体对应,也就是说,在动态平衡中,整体的 张力和聚力都在增值,都在耦合前进,都在动态对应和“积极对应”。而不是像“渐变”那 样,只是聚力在增值,张力在减值,聚力通过抵制、削弱张力来增值,来实现消极的平衡、 对应与匹配。正因此,动态平衡式和谐与渐进式和谐也就有了审美品位上的高低之差了。
审美对象对立统一式的和谐形式美,要求组成整体的各部分,形成十分矛盾的对立面,构 成鲜明的差异性、对抗性,显示出截然不同的、完全相反的、强烈对抗的审美个性,从而构 成高质高量高值的结构张力。与别的高级和谐美相比,它凭着矛盾对立面的高度分化、强烈 对抗、鲜明映衬,其差异性、变化性、个别性显得更突出,更强烈,更鲜明,其结构张力也 就为别的和谐美形态难以伦比。这种形式美,相互矛盾、对抗的部分又存在着相互联结、相 互依存、相互促成的内部关系,并凭此生成了十分巨大的结构聚力,从而和“张力”平衡, 形成矛盾统一的审美整体,形成相当高级的和谐形式。像漓江流经桂林、阳朔,一路上大都 石峰壁立,石质的坚硬与水质的柔软,石峰线条的挺拔与流水线条的曲婉,石山的厚实与流 水 的虚空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强烈的对立,各自的个性,差异性愈发突出。就是在这种对抗 中,水滋山,山护水,山水依依,浑然而成无法间离并以对方为存在、发展前提的审美整体 。试想,如果漓水流经蜿蜓起伏的山岭,或者桂林、阳朔的石山伴随猛浪若奔的滔滔巨流, 难以形成典型的对立统一,也就没有如此迷人的漓江风景。
在对立统一式和谐中,各组成部分的对抗性与同一性是同步产生的,耦合前进的,其张力 与聚力也就达到了同步的、动态的匹配与对应。可以说外在十分显露的对抗与内在十分自然 的同一是这种和谐形式的显著特征。正因为它的聚力是内在的,自然的,不显山不露水的, 其整体的统一也就达到了化合的高级境界,这也是它的审美价值与品位特高的原因之一。
从上可见:低品位形式美通过强大的结构聚力,实现了事物外部形态的协调统一,获得了 浅层的和谐本质。中品位形式美特别是“渐变”,虽张力聚力兼具,甚或平衡,但因二者未 充分地协调地发展,所以深层的和谐本质不够完备与充分,高品位形式美则凭结构张力与聚 力的自由发展与平衡统一,充分地获得了深层的和谐本质,成为形式美典范形态。
在各种高品位的形式美中,也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层面。我认为:对立统一式和谐应属高级 和谐形式以及所有和谐形式的皇冠。判断和谐形式审美品位的高低,最高的标准是看整体统 一的“自由”程度。而这种“自由”的统一,主要取决于张力的外显程度和聚力的内隐程度 。只有“张力”充分外露,才能使个性、差异、变化充分显示;只有“聚力”高度内隐,藏 “有为”于“无为”中,十分洒脱自由,才会使“规范”内在,成为“张力”的固有本质, 造成“张力”似乎不受约束,却又“随心所欲不逾矩”,达到哲理意味的自由境界。这种寓 聚力于张力之中的内在同一,一方面导致“张力”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又同时促成各部分“ 悄然”凝聚,形成不露聚合痕迹的“化功”般的审美整体,并在这种“不经意”、“不费力 ”的“举重若轻”的聚合中,显示出聚力的强大,显示出聚力与张力的高度自由的协调与统 一。正因此,对立统一的审美形式也就在形式美的王国中独占熬头了。
四
以上对形式美层次、等级的划分,既着眼于逻辑,又不脱离历史。从历史的角度看,形式 美是由低级经由中级向高级发展的,高级形式美中积淀着中、低层次形式美的本质规定性。形式美的生成发展跟人类社会密切相关,人类自身生理结构的和谐形式是形式美的母体。
由于进化的机制特别是生产劳动的实践,人类的生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优于 万物的外部形态。生存、生活、劳动的实践所产生的信息反馈,一次又一次地告诉人类,自 身那诸如对称、均衡的完整的生理结构于生活与劳动利莫大焉,而残缺、畸形的生理结构则 于实践害莫大焉。于是,人对自身的和谐形式就产生了深厚的爱悦情感。正是以这种包含功 利因素的爱悦情感为中介,人类产生了自身的和谐形式是美的,不和谐的形式是丑的审美意 识。这样,人类自身形式的和谐美以及和谐美意识就同步产生了。可见,这二者的产生,是 人类对自身完善生理结构的功利性爱悦长期反复地推动的结果,是人类生理进化和生存劳动 实践的结果。
当人类自身形式的和谐美以及和谐美意识萌生后,就产生了延展性。一方面,人类按照自 身和谐的生理结构来创造外物的形式美,这样,和谐的形式美就从人类自身走向了人造物; 另一方面,人类又以自身形式的和谐美为蓝本,为标准,来选择、确定大自然的和谐形式美 ,复杂形态的和谐形式美又从人自身经由人造物走向了天物。
当然,人类开始形成的只是低级的形式美意识,而相应生成的也是同一等级的形式美。随 着社会实践的充分展开,人类不但自身的生理结构更美了,还构成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群体结 构,形成了协调的社会群体关系。主体从社会结构中发现了中、高级形态形式美,形成了相 应等级的和谐美意识,并以此为标准去选择、创造外物(包括艺术)的中高级形式美。
到了现代社会,人类的个性要求充分发展,社会结构要求打破僵化的平衡,达到有序的发 展。这样,动态平衡、对立统一成了理想的社会结构形式。与此相应,人类也就发展了动态 平衡、对立统一等最为高级的和谐美理想,并以此来进行审美创造和审美选择,在人造物和 天物中实现了这些高级的审美形式。
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看:色、形、音、线等形式美因素产生于人脱离动物的初级阶段 ,形式美的低级形态大致生成于人类的原始社会;其中级形态以及高级形态的主次统一、多 样统一层面生成于古代社会;而高级形态的动态平衡、对立统一(动态平衡、对立统一的和 谐形式在现代以前是朴素形态的,末取得辩证的品质)层面则生成于现代社会(近代社会形成 的美的形式主题是丑、荒诞等反审美的形式)。显而易见,和谐的审美形式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品位到高品位的生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人类和谐的生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人类 和谐的审美意识的生成与发展。也就是说:逻辑的展开离不开历史的延伸。
应该补充说明的是:主次统一、多样统一的高品位和谐形式虽历史地产生于古代社会,但 在当时却不是充分形态和完善形态的。这是因为在古代社会,不管是人的审美意识,还是社 会群体结构,其共性与个性都没有高度分化,特别是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更谈不上与 共性一起充分地协调地发展,其社会结构的主次统一、多样统一的形式美及其审美意识不可 能达到张力与聚力高度发展和高度平衡与对应的理想形态,以此为蓝本所创造、选择、确认 的主次统一和多样统一的和谐形式美,也就不可能是完善形态和充分形态的了。完善形态、 充分形态的主次统一、多样统一的和谐形式和充分、完善形态的动态平衡、对立统一的和谐 形式一样,将在当代社会或未来社会产生,并随主体不断进步,取得越来越高的美学品位。
综上所述,各种层次、类型的形式美一经历史地形成,便随历史发展,合乎逻辑地获得不 同历史阶段的新内涵,使自身的本质拓展,形成相互对应的历史层次性和逻辑层次性,显示 出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比如对称,在过去时代特别是在古代社会主要是一种静态对称,到了 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则获得了动态质,实现了系统的减熵,成为有变化、有发展的对称, 成为不对称的对称,即局部地打破对称的对称。像现代一些青年的服饰,尺度、质地对称, 但色调、图案、饰物不对称,形成了稳定而活泼的审美格调。这种局部不对称的整体对称, 即保持了对称的强大聚力和谐,又避免了完全对称的审美负效应,达到了动态平衡的效果, 形成了聚力与张力协调统一的深层和谐,从而使得古典形式美具备了当代审美意味,低层次 形式美迈进了中、高层次形式美的领域。又如主次统一,在古代社会,主要部分占据绝对的 主体、主导的地位,次要部分无条件地服从、依存主要部分,形成非平衡的统一。在现代社 会,主次统一的结构关系发生了变化,主要部分在结构关系中占据的是主导的地位,众多次 要 部分则成为结构的主体部分,两者形成了主导与主体的相对平衡统一的和谐关系。这种各次 要部分地位的提高,增加了结构整体的制衡机制,使得过去时代非平衡的静态主次统一,变 为现代的动态平衡的主次统一,既保持了主次统一原有的巨大的结构聚力,又生发增加了原 来不够的结构张力,使两者趋于动态的平衡,内在关系的和谐也就随之质增量长,形式美品 位也同步得到提升。
对形式美的品位,我们既作了相对静态的层次性分析,又作了历史与逻辑两相统一的动态 发展的层次性分析,旨在说明诸种层次的形式美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都可实现对自身位格的 超越,旨在强调用饱含当代审美精神、审美趣味符合当代审美范式的高层形式美去规范、改 造、提升低、中层次的形式美,使其提高审美品位,具备当代审美特质,从而完成形式美的 整体向新时代转型。
参考文献:
[1]国语·郑语
[2]尼柯玛赫·数学·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