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平
很高兴门罗·比厄斯利的这本《美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代》能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出版。这是一本我喜欢的书,伴随着我度过了许多美学的岁月。我初次读这本书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我硕士研究生刚毕业,在一所大学教书。当时,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很深:给大...
美学笔记 妇女为了美需要首饰
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一个难看的妇女因为戴了首饰而成了美女,可是我们还得承认,正如房间需要灯一样,妇女为了美也需要首饰。
——(印度)普列姆昌德《首饰》《普列姆昌德短篇小说选》第104页
低估身体:身体美学研究的一个欠缺
自20世纪中叶起,西方美学研究中出现了“身体热”。进入21世纪以后,“身体热”传入中国,有关身体的汉语文本迅速增殖。然而,热度不等于深度,盘根错节的文字之网有时也会遮蔽问题的真相。纵观21世纪的汉语身体美学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重要欠缺:身体的身份问题依然未被重视,...
身体-主体的缺席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共同欠缺
王晓华
(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摘 要]作为实在的活动,实践的承担者只能是身体-主体。离开身体-主体来谈论实践,就无法敞开其实在品格,以实践为原初范畴的美学建构便会处于悬空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实践美学的最大欠缺是对身体-主体的忽略。忽略身...
明星崇拜现象与信仰的一种转向:从身体学的角度看
王晓华
明星崇拜兴起于二十世纪中期,现已升格为最重要的的文化现象。很多学者将明星崇拜现象归结为大众传媒的影响,但是大众传媒的崛起至多为其产生提供了助缘,一定有深层的因缘在成全它:为什么先前地位卑微的演艺人员和体育运动员仿佛突然间获得了神性,获得人们的普遍青...
编织具有当代性的世界美学图景
高建平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王杰先生主持了阿列西·艾尔雅维奇(Aleš Erjavec)教授这本书的翻译,临近出版之际,嘱我写几句。说起阿列西·艾尔雅维奇教授,有很多话要说,但正在旅途中,无法写长,就先写以下的话,以后争取再写。
首先是...
“形象思维”的发展、终结与变容
高建平
在过去60年的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中,“形象思维”话题曾经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引起过激烈争论。无论在文化革命前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还是在文化革命结束后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这个话题都起过特殊的作用,成为美学家们和文艺理论家们的学术兴奋点。进入到20世纪8...
哪一个哈姆雷特:回到“以意逆志”上来
高建平
【摘要】中国文学界都熟悉一句话,在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说明了文学作品意义的复杂性。然而,这里面还有一个“你选哪一个哈姆雷特”的问题。有关文学意义的作者中心主义,在欧洲是19世纪形成的。20世纪对作者中心主义的批判,与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职业...
论审美经验的“真理性”——对诠释学美学的再诠释
刘旭光[1]
摘要:审美经验具有“真理性”,它可以成为人类心灵达到共识的一种途径。审美经验在认识论上的普遍性在于它建基于教化、趣味与判断力。审美经验虽然首先是个体经验的传达,但审美对象作为体验中的意义“构成物”,具有意义的统一性。审美观看的过程,就是...
复制品与艺术的美——艺术的技术复制礼赞
刘旭光[①]
摘要:本文通过与本雅明争辩的方式展开的,认为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与技术化传播使得艺术获得了以往时代不可能获得的民众基础,艺术作品的魅力在当下不是被复制品消解了,而被复制品拓展开了。作品的唯一性与本真性只有在争夺艺术作品的所有权时才有效,而与艺术欣赏...